六成人不知邻居姓什么 "远亲不如近邻"渐成历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六成人不知邻居姓什么 "远亲不如近邻"渐成历史
2009年06月10日 15:46 来源:兰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远亲不如近邻”是古人对邻里关系最高的评价,然而随着住房开始商品化、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等等,打破了传统四合院、大杂院、单位大院的居住格局。近日,记者在十多个小区随机采访了100位居民,采访中,60%的人表示不认识邻居,70%的居民没有敲过邻居家的门。以往“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情逐渐被陌生和冷漠所代替。

  六成居民不知邻居姓什么

  家住城关区金昌路的姚女士是2006年搬到所在的楼上的,当提起自己的邻居时,在这里住了近3年的姚女士只知道同单元住着32户人家,同一层楼上的一家姓刘,另两家姓什么,究竟家里有几口人,她从来没有弄清楚。姚女士说,去年的时候,儿子放学没带钥匙,就坐在楼梯口一直等她,后来,儿子告诉他,就在同一层楼有一个和他同龄的小朋友,姓刘,比他高一年级,而且就在一个学校,但是住了两年多,她一直都不知道。

  而住在西站附近的肖女士对此更是抱怨,她告诉记者,她住的小区是拆迁房,有一次她从包里掏钥匙,不经意在邻居家门前逗留了一小会儿,结果那家女主人竟然把门狠很地关上,好像她是个贼似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六成的居民表示不知道邻居叫什么,更不知道邻居的工作单位、家里几口人等,平时见到只能说面熟,也从来没有打过招呼。

  70%居民没有敲过邻家门

  两年多前,因为住得太远儿女不放心,老刘从华林坪搬到了小西湖,从砖房到洋楼,从以前的大杂院搬到了居民小区。“我们在那里住了十多年,虽然是平房,但是平时抬个煤气罐,碰到红白喜事等,大家都来帮个忙,我就是在这种热乎乎的邻里关系中生活了十多年的,可现在怎么一切都不一样了啊,平时大家都关着门,在院里、在门口碰到了谁都不理谁!”老刘为了和新邻居融洽相处,主动敲开了对面邻居家的门,但是对门的一位女士连防盗门都没开,只是打开了防盗门上的窗户跟老刘说话,这让老刘有些心寒。

  提起邻里关系,在某机关上班的陈先生说,他住的是新建的商住楼,对门、隔壁、楼上楼下的住户姓什么他都不知道,更别说登门拜访了。他的生活圈子就是同事、朋友、亲戚,好像邻居认识的很少,就算认识也很少来往。“第一次敲邻居家的门,还是一年前,那还是因为楼上的住户漏水泡了我家房顶我才去找的邻居。”说起这些,陈先生有些感慨。而在采访中,有70%的居民均表示,没有敲过邻居家的门,如果遇到事情等,也只会向物业、亲朋求助,很少想过向邻居去求助。

  老年人怀念以前的大杂院

  家住在闵家桥的靳女士说,小的时候家里住的四合院,那时一吃饭,几家的孩子都端着碗在一家吃,一家有事,周围的邻居都来帮忙,关系处得跟一家人一样。“现在住的地方是原地拆迁的房子,住的居民也大多都是以前四合院里的老住户,但是明显关系淡了很多,很多老邻居也只是见了面打个招呼。”靳女士无奈地说。

  而与靳女士在同一幢楼上的赵女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三次住房的搬迁,深切地见证了几十年来邻里关系的变化。小时候住在四合院里,邻里间亲密无间;到了七八十年代住单位宿舍楼,邻居本来就是同事,经常串门,逢年过节也会礼尚往来。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住进了商品房小区,邻居之间便开始彼此不认识了。居民:希望多开展“邻里节”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居民表示,他们也很期盼邻里间能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但他们又有着困惑,“怎样才能让大家毫无顾忌地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出来呢?”

  对此,一部分居民与社区均提出,应当多搞一些“邻里节”此类的活动,让社区里、一个小区里的居民能经常聚在一起,等大家熟悉了,一起吃饭、送礼物、帮邻居关照孩子等等这些都会重新出现在居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了,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平时有事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家住下西园参加过两届“邻里节”的居民刘女士笑着说,希望平时邻居之间也能像“邻里节”那样融洽相处,天天都是“邻里节”才好。 (尚克玲)

【编辑:朱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