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所高校601件盗窃案调查 犯罪主体呈现高学历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67所高校601件盗窃案调查 犯罪主体呈现高学历化
2009年08月26日 11:22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校外学生模样的人作案居多     

  □作案人中高学历人员增多

  □开学放假易发案 上课吃饭下手多  

  □作案人反侦查能力强

  □自认倒霉群防意识差助长犯罪气焰 

  □盲目攀比 人格偏离成犯罪诱因

  大学校园盗窃案的基本情况

  北京海淀区高校密集。自2003年至2008年10月,海淀区检察院共受理大学校园盗窃案件601件669人,涉案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3845953元,涉及高校67所。年发案数具体情况如下表: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校园盗窃案件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园范围广、校内人员复杂的几所重点高校。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合并、扩招,高校人员构成日趋多元化,校园监管不到位,导致高校盗窃犯罪一直居高不下。

  大学校园盗窃案件的特点

  大学校园盗窃案的犯罪主体上以校外流动人员为主。在受理的601件案件中,有386件是此类犯罪主体所为,占总案件数的64%。其特点一是以青少年居多,其装束、相貌与大学生差别不大,极易混入校园;二是多为校园周边的一些无业人员和农民工,经济条件较差;三是熟悉校园环境,对高校内的建筑布局、作息时间了如指掌,故作案时轻车熟路、屡屡得手。其中很多犯罪嫌疑人长期以盗窃学校财物作为生活来源,如犯罪嫌疑人魏某于2002年至2006年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连续盗窃45起,涉案金额高达183038元。这类犯罪主体多单独行动,采取顺手牵羊,或以推销、找人等借口偷混入室等手段作案,具有极大流动性。

  高校大学生盗窃犯罪也日益增多。在受理的601件高校盗窃案中,有215件是学生所为,占案件总数的近36%。

  高校盗窃犯罪主体呈现高学历化。在全部669名涉案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共267人,约占总数的40%。其中大专学历的有88人,本科学历的17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6人,博士研究生学历的1人。

  从犯罪时间来看,若以学期为周期,则大学校园盗窃案件多发于开学初和学期末。每学期开学初,学生从家里回校后,防范意识有所放松,而且所带现金和物品较多,容易成为盗窃犯罪分子下手的目标。学期末,学生大多忙于复习应考,而且很多学生急于准备回家,学校秩序相对较乱,从而多给盗窃分子造成乘虚而入的机会。

  犯罪时间若以天为周期,则校园盗窃案多发于白天。原因在于白天大多数学生去教室上课或上自习或在操场活动,宿舍内财物无人看管。尤其在中午12点左右和下午五六点左右为盗窃最高峰,原因在于这段时间学生多去食堂吃饭,将财物放在教室或宿舍,给犯罪分子留下作案机会。

  犯罪区域集中在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统计数据显示,高校盗窃宿舍发案次数最多,有290件,占48%;教室次之,为123件,超过20%;再次为停车场、操场、食堂等场所,占32%。犯罪分子选择学生宿舍作案多是因为学生宿舍防盗设施不全,宿舍管理不够严格,陌生人容易混入,加之住宿学生防盗意识较差,经常在宿舍无人或休息时不锁门,贵重物品保管不严;同时校园宿舍内“自盗”频发则主要因为犯罪嫌疑人经常接触室友财物而易产生占有欲从而作案。而教室、停车场、操场、食堂等场所发生盗窃案,则主要因为上述地点人员流动大,校外人员易混入,又缺乏有效监管措施,从而留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犯罪目标仍以钱包、手机等传统有形财物为主,同时银行卡等有价凭证也成为盗窃对象。钱包、手机、照相机、随身听、笔记本电脑等因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藏匿,是犯罪分子作案目标的首选。从2003年至2008年10月所受理的高校盗窃案件来看,被盗取的物品中有300余部手机,140余部笔记本电脑,书包、钱包100多个。另外还有65起犯罪是犯罪嫌疑人利用银行卡或存折在银行的自动柜员机或柜台窃取了被害人账户内的资金,约占案件受理总数的11%。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多为学生,且是被害人身边比较亲近的人。他们在与被害人长期相处中观察被害人常用的密码,如上网账号密码、网银密码等,并注意记录被害人的相关信息,如出生日期、学生证号码等。然后在窃得存折或银行卡后通过成功猜测账户密码秘密窃取被害人银行账户的资金。

  犯罪手段呈现高智商化,反侦查能力凸显。如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发现其同学李某所用密码均为李某学生证号码的后六位数字,遂萌生盗窃李某银行卡资金的念头。后王某利用一次考试中途上厕所之际,潜回宿舍盗取了李某的银行卡,而后返回继续考试。考完后,其恐被银行自动柜员摄像系统拍到,便雇用一名中学生从自动取款机中盗取人民币5000元。后以其父亲的名义用老家的地址,将其中的4000元钱从邮局汇款给自己,并用弟弟的身份证开立了一个账户。纵观整个作案过程,王某巧妙地运用了“金蝉脱壳计”、“移花接木计”、“瞒天过海计”等作案伎俩,特别是盗窃得手后汇款给自己的行为,颇似“洗钱罪”的手法。又如某高校学生张某,在自己宿舍作案多次,每次作案都精心策划,并在作案后破坏现场,故意在门上制造撬压痕迹或在窗户上制造爬窗入室痕迹,把内盗伪造成外盗,达到转移侦查视线的目的。这些均反映出大学生盗窃较高的智能性与反侦查能力。

  校园盗窃犯罪成因

  第一,高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带来校园治安管理的复杂化。以前高校校园人员单一,整个校园基本处于封闭式状态,治安环境良好,可谓一方净土。但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高校扩招的启动,高校除了计划招生外,开始招收自费生、函授生、自考生、成大生,学生成分比较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修养差,好逸恶劳、唯利是图,再加上学校的教育管理一时跟不上,造成大学生成为高校盗窃案件的多发群体。另一方面,高校为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容纳了很多商业网点和经营活动,各后勤单位使用的临时工、入校承包商、务工人员等进入校园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暂住人口群体,这部分人员来源复杂,流动性大,又缺乏规范化的约束机制,造成高校治安防盗工作极大的被动性。

  第二,校园治安防范措施不健全,管理制度不严格。

  首先表现在安保人员管理方面。各高校虽有自己的校卫队,但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一般,多数队员有临时性观念,存在在岗不尽职的问题,与日趋规范化、科学化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如高校门卫工作,它既是学校的窗口,又是学校的一道闸门,而众多高校门卫的防范职能仅停留在让骑车人出入校门下车的层次。第一道防线如此脆弱,显然不足以保证学校、学生财物的安全。如柏某盗窃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器材案。柏某作为废品收购人员,竟能驾驶面包车在凌晨3点进入学校将该实验室价值1.6万余元的大宗实验器材盗出校园,而没有受到门卫的任何检查盘问,门卫工作之松懈可见一斑。

  其次表现在防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如今高校动辄大兴土木,但在校园防盗设施方面却鲜有考虑,很多高校在财务室、仪器室等要害部位尚能高度重视,但对食堂、学生宿舍等非要害场所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而调查显示,上述场所却恰恰是窃贼频频光顾的地方。此外,对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技防产品,如报警、红外探测设备,在引导当今科技潮流的高校校园内却鲜有所见,有的高校虽然安装了防盗报警装置,但长时间不检修、不保养、不更新,技术性能差,灵敏度低,达不到震慑、防范盗窃分子的作用。

  再次表现在防盗制度建设明显缺失,制度执行落实不够。一些高校的保卫部门虽然制订了较为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如门卫管理制度、楼宇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等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暴露出制度执行不严、管理松懈的问题。有些制度过于原则,无具体实施办法,或者对工作人员缺乏量化考核,只奖不惩,造成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甚至玩忽职守,从而给盗窃分子以可乘之机。突出表现在高校保卫部门实行巡逻控制措施不够得力,尤其是巡控广度、密度明显薄弱,同时巡逻中缺乏对可疑人员的盘查询问,重点部位和复杂的楼群时有失控现象,巡逻中抓现行及时阻却盗窃犯罪的为数甚少。

  第三,学生防盗意识淡薄、维权意识差。

  统计表明,在所受理的601个案件中,有499个案件的被害人是高校在校学生,占总案件数的83%。大学生极易成为盗窃犯罪的侵害对象,究其原因无不与其淡薄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有关。主要表现在:其一,大学生对周围的人缺乏必要的戒备心理,防范意识差。有的学生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银行卡密码,甚至将密码写在纸上与银行卡一起存放。其二,对钱财和贵重物品保管不严,缺乏警惕性。如大学生经常用书包占座位,而又将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于包中,自己轻易离开,使贵重物品超出自己的看管范围,这种财物的失控状态无形中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三,群防意识、维权意识差。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不少大学生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部分学生对犯罪行为视而不见,即使看到违法犯罪事件,只要没有直接损害自己,就当没事发生,不主动向有关部门报告。在遭到不法侵害时,也不积极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破案线索,而采取“认倒霉”的消极态度。这样,不仅助长了盗窃分子的嚣张气焰和侥幸心理,而且增加了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难度。

  第四,拜金主义、心理失衡及人格偏离是导致高校盗窃犯罪频发的心理动因。

  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遭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冲击,人们的金钱观念不断强化,“拜金主义”盛行,大学生不是比学习,而是攀比吃穿、盲目消费。当经济能力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时,部分大学生就选择盗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如大学生戴某,原本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看到别的同学买名牌衣服、高档化妆品,便非常羡慕,由于父母给的生活费不足以满足上述消费,便萌生盗窃念头,利用同宿舍室友袁某对其的信任获取袁某的银行卡密码,趁宿舍无人之机秘密窃取袁某放在抽屉中的银行卡到ATM机上取出3000元,用于购买衣服、化妆品,还多次请同学下饭店吃饭,花钱非常阔绰。

  因心理失衡而导致盗窃犯罪的现象在外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中表现最为明显。这部分进城务工的人员,往往因其文化水平较低,而只能在城市中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着精神孤独与物质匮乏的双重压力,其脏乱差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收入难以和同处一地的城里人的优势地位相提并论,在这种直观的贫富差距的强烈刺激下,一部分人心理逐渐失衡,逐步沦落为犯罪分子。如犯罪嫌疑人田某、李某原本是某大学的门卫保安,看到很多大学生大手大脚花父母的钱,过着奢侈的生活,一想到自己每天辛苦站岗、查夜,工资微薄,心理非常不平衡,当他们发现大学生经常随意将贵重财物留在教室、食堂,便辞去工作专门进入各大校园教室、食堂盗窃手机、钱包、笔记本电脑等物而后销赃,将钱用于玩网络游戏、进酒吧、迪厅,短短几个月,盗窃数额高达2万余元。

  因人格偏离而蜕变成窃贼的情形在大学生盗窃犯罪群体中多有显现。这部分学生普遍具有孤僻、多疑、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往往成为校园里的边缘群体。家庭变故、情场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挫折和偶发事件足以将其推入犯罪的深渊。如大学生李某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在父母眼里是一个标准的好孩子,但因患有牛皮癣,性格孤僻、多疑,游离于校园集体生活之外,沉迷于网络聊天,与同学关系紧张。在这种缺乏集体关爱的氛围中,其孤僻、多疑的不良心理倾向日渐发展。最后李某仅因怀疑室友王某背后说其“丑陋”,遂盗取了王某价值1万余元的笔记本电脑。

  由上述原因不难发现,遏制校园盗窃犯罪,须从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培训,加大投入,建立技术防范体系;第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完善人工防范措施;第三,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第四,学校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坚决打击盗窃违法行为。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