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不会消逝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6日 22: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小标题】那些穿越时光的见证

  【解说】卢沟晓月,宛平身痛,战火曳空,国殇民恸。1937年7月7日,日军的一声炮响,挑起了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1987年7月7日,在卢沟桥的东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对外开放,通过历史资料、图片、文物,记录和展示着那段染着血泪的历史。

  都斌是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一名研究员,在展厅里,他向记者介绍了七七事变遗留下来的文物。

  【同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研究部 都斌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顶头盔,是从宛平城的城墙,当时修缮的时候挖掘出来的,我们从它斑驳的样子和破损的样子可以感受出来,当时29路军同日寇在宛平城卢沟桥附近激战时的惨烈场景。

  【解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无数中华将士前仆后继,他们的书信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同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研究部 都斌

  我们下面看到的这个灯柜,它是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将军妻子留下来的。当时傅常将军离家之前,给他的妻子写了一封信,说“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傅常将军的夫人为了激励鼓励自己的儿女,同时也为了保存这份家书,就请人将它刻在了灯柜上。

  【解说】在抗日战争纪念馆,这样的史料还有很多。它们记录着历史、传递着真相、述说着故事,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小标题】那些历历在目的回忆

  【解说】见证了抗日战争的,不只有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的各种展品,还有烽火中的幸存者。郑福来是北京宛平人,今年87岁,在卢沟桥头住了一辈子,七七事变发生时,他还不满7岁,然而当时的场景他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同期】七七事变亲历者 郑福来

  我逃难的时候走到长辛店北头,走到长辛店北头我就看那小松树林,有个小松树林,一排一排地盖着布,那就是守城守桥牺牲的烈士,这些尸首。

  【解说】七七事变发生后,郑福来随父母逃到了河北保定,住在一座教堂里。由于只有西方人建立的教堂才能免于日军的摧残,那座教堂里挤满了逃难的人群,环境十分恶劣。

  【同期】七七事变亲历者 郑福来

  屋里孩子小,撒尿了,有的人从窗户往外一泼,哎哟,下雨了,哪儿下雨了?是大人的尿。有时候人踩人,出不来,也照常尿,所以臭气哄哄。吃没得吃,我就送点粮食,在别人家炉子上贴点半生不熟的饼子,吃完了以后得喝冷水,喝凉水就拉稀,所以说逃难,真是苦啊。

  【解说】随着日军攻入保定,郑福来一家不得不重又回到北京宛平生活。彼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郑福来虽不在前线,却也处处目睹日军侵华的罪行。

  【同期】七七事变亲历者 郑福来

  二叔眼睛有毛病,过日本岗哨的时候,他不鞠躬,还跑,追上以后就给刺死了。还有那个挑水的,姓任。挑水卖,最后一见了他也跑,也是后头追上去就给刺死了。

  【解说】解放后,郑福来深感和平生活的不易,因此一直在卢沟桥上给游人义务讲解抗战史,已经坚持了六十多年。他说,历史不能忘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仇视日本,我们应当铭记的是战争带来的伤痛,并珍惜今天和平友好的生活。

  【小标题】历史,我们不会忘记

  【解说】英雄不应被遗忘,历史也应当被铭记。白孟宸是一名“80后”,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但他对这段时期的历史十分痴迷。白孟宸自称“军迷”,喜欢从军事装备的角度研究抗战史。他说,透过分析器物,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历史事件背后的情况。通过研究兵器背后的历史,白孟宸逐渐感受到国力贫弱下的无奈与悲凉。当他站在卢沟桥上,除了悲痛外,更多地是对当时祖国的无力反抗而感到惋惜。

  【同期】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研究员 白孟宸

  用大刀去跟日本的刺刀拼,实际上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因为当时我们中国的军事工业,不能够给每一个士兵配一柄刺刀,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选择传统的武器。如果当年我们中国的国防建设,中国的国力水平有所提升的话,很多的年轻的这些,将领也好,士兵也好,他们也许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

  【解说】白孟宸说,对历史了解越深,越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他认为,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努力工作,把祖国建设好,就是对过去最好的纪念。

  温孟馨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刘羡】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