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安徽宣笔非遗技艺已传六代 传承人坚持手工不做“败笔”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5日 14: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解说】宣笔的制作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自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唐、宋达到鼎盛时期。7月24日,在安徽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佘征军,为我们讲述了宣笔的前世今生。

  【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佘征军

  宣笔从开始到现在,就“宣笔”这个词,应该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应该在秦朝的公元前223年,就秦朝大将蒙恬,就是改良了第一支笔,到我们这地方,就史称为“宣笔”,有两千多年了。

  【解说】“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紫毫笔》中,对宣笔的出处、制作原料以及制作工艺的描述。如今,佘征军依然延续了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传统制笔技艺。

  【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佘征军

  大的工序可以分四道,一道叫“水盆”,就做笔头的那道工序叫“水盆”,第二道工序叫“制杆”,笔头做好了它要做笔杆,笔杆那一道工序叫“制杆”,第三道工序“修笔”,把笔头跟笔杆组成一块,再修理成型,这道(工序)叫“修笔”,还有第四道工序,它也用也不用,就是在笔上刻字,就这个笔叫什么名字,这个笔的使用特点,总共是到宋代就形成了108道工序。

  【解说】佘征军的祖辈在清代就是制笔艺人,手艺传到他的手里,已是第六代。自幼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喜欢弄毫舞杆、模仿长辈制作毛笔。1982年底从做第一根笔开始,他一直视笔如命。

  【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佘征军

  延续了这么多年的宣笔制作技艺,应该按照什么东西呢?按照传统制作技艺保留的技术,每一环节的特点,和过程使用的方法,这种技艺要传承下去,不是说像书本上讲的那种东西,那种传承只能是看看怎么修笔。怎么修?怎么修好一支笔?应该是这样的传承。这道工序怎么做?为什么这道工序这么做?要对每一道工序要提出质疑,这样就可以把传承的这种技艺,能深刻影响到你头脑里面,使这种技艺永远不会失传。

  【解说】如今,佘征军带领一班技艺骨干,经过多年的研究恢复了一些失传的珍品,同时精心研发新产品,使宣笔的品种规格由原来的200余个发展到现在的600余个,为了保证每一支笔的质量,不管什么档次的宣笔,他都要用手工制作。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支从他手里制作出来的宣笔都不是“败笔”。

  刘鸿鹤 安徽泾县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