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火拼发行新基金兔年加速繁衍 平均募集规模下滑

2011年02月14日 12:1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兔子以繁衍能力强大而著称,而在兔年中,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的速度和计划也让人叹为观止。

  截至上周五,今年来目前已有21只基金的发行获批通过,蓄势待发,更是已有19只新基金陆续成立。据了解,部分基金公司为利用好证监会的多通道审批制度,计划年内发行10只以上的新基金,基金业的发行大战陷入白热化。从发行结果来看,扎堆发行降低了平均的首募规模,主题基金相对受到投资者欢迎。

  春节长假新基发行不降温

  根据历年经验,春节前后一般是新基金发行淡季,不过2011年却打破常规。据财汇数据统计,1月份共有25只基金集中上架发行。

  刚结束1月份基金销售,基金业又迎来2月份新基金发行浪潮。万家中证红利指数、华商稳定增益债券定于2月14日首发,华宝兴业成熟市场动量优选、易方达黄金主题基金、国投瑞银双债增利债券基金等也将于近期发售。

  而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信息显示,1月以来上报的基金共有22只,1月份被受理的基金共有21只,此外,国投瑞银等5只基金于1月底也已经获批。

  根据证监会对证券投资基金募集申请行政许可受理及审核情况的公示信息,春节前一周,就有诺安多策略股票型基金等11只基金向证监会递交了募集申请。

  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发行审批制度的改革是新基金密集发行的直接原因。而2011年初,证监会基金部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基金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在现有基金分类审核制度的基础上,将指数类股票基金产品纳入分类审核范畴,基金审批将迎来六条通道并行的格局,这无疑又将加快新基金审批发行进程。

  据了解,在多通道审批背景下2011年筹划上报8只产品、10只产品的基金公司为数不少,更有一家基金公司称2011年目标为12只。2010年新基金发行数量为153只,创下历史纪录,2011年,这一数据或将再被超越。

  平均募集规模下滑

  随着发行大战的日益白热化,单只新基金的募集规模也在下滑。

  截至目前,2011年以来共成立基金19只,总募集规模不到350亿元,单只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为15亿元左右,与2010年单只基金平均募资规模21.3亿元的数据有一定差距,凸显出新基金密集发行背后的首发规模下降问题。

  从数据来看,成立的新基金首募规模分化情况较为明显,有规模接近40亿元的基金,也有刚到10亿元甚至不足5亿元的基金。

  19只基金中,首募规模最高的为股票型基金易方达医药行业,达到38.12亿份;其余两只首募规模超过30亿份的基金为保本型基金建信保本31.25亿份和诺安全球基金31.96亿份。此外,南方优选、汇添富保本、泰达宏利中小盘首募规模均超过20亿份。

  同时,4只基金首募规模不足5亿份。分别是富国上证综指ETF3.20亿份、上投全球新兴市场3.49亿份、华泰柏瑞中小盘ETF3.48亿份、华泰柏瑞中小盘ETF联接4.82亿份。

  就已成立基金规模看来,今年年初投资者申购新基金的热情并非特别高涨。而去年基金大力发行新基金,封闭期满打开申赎后规模极速缩水的景象仍历历在目,不乏“供过于求”的现象。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每家公司都明白产品数量不是决定规模的根本,但是行业竞争的特点把每家公司都绑在了战车上”。著名基金业观察人士冯庆汇也在其微博中表示,“如果你不发这么多基金,而你的对手发了10只基金,资金就会从你的公司流入其他公司。博弈最后的稳定结果,就是大家都发10只。这就是囚徒困境。尽管这种结果对行业来说,不是最佳选择。”

  相关链接主题基金行情有望延续

  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市场上已经成立新基金19只。除固定收益类基金以及QDII基金之外,其为市场带来约220亿元的新增资金。而自去年11月以来,新基金成立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以普遍3个月建仓期推算,近期次新基金将为股市输血千亿元左右,为市场行情延续提供动力。

  基金新品的申报大打“主题牌”,先进制造、绿色投资、科技领先、新兴消费等成为一批基金新品的主投方向。这些主题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农业、高铁、水利等板块的未来行情仍有望得以延续。

  记者 贾肖明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