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预测市场没有靠谱的逻辑

2011年07月19日 10:4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师从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索罗斯在描述金融史的时候说:“金融史就是一部由谬误组成的历史”。而卡门·莱因哈特也忿忿的给自己的经济金融史学著作《这次不一样?》加上了一个副标题“800年金融荒唐史”。这里,我们也来挑一些曾经广为流传的逻辑,看看它们是怎样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借此来看看一些仍在流行的逻辑,到底有着哪些经不住推敲的地方。

  想必大家还记得,在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特别是牛市的下半场中,市场偏好蓝筹股,做多热情空前。当时的主要逻辑是,蓝筹股是中国经济的主心骨,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2008年的熊市将这种逻辑抹除得干干净净。到了2009年,市场逻辑一转,认为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小股票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第二个方向),于是这些股票又被推上云霄(这种逻辑现在仍然广为流传着)。往前看一点,2001年以后4年的大熊市,当时的逻辑是怎样的呢?当时的逻辑普遍认为,A股的股票没有前途,悲观的看法认为说不定要关门了事。再往前一点,2001年以前几年,大家认为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方向(又一个方向),因此当时千点论的提出者,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嘲笑。

  也许有人认为,至少现在这个最新的依据经济转型路径进行的投资逻辑,还比较符合经济学规律。但问题是,我们又能从哪些方面明确地指出,前面几种逻辑不符合经济学规律呢?难道新兴产业引领未来这个概念,和蓝筹公司引领未来、股市引领未来、政策会关闭股市这三个概念真的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难道新兴产业的政策就是政策、可能关闭股市的政策就不是政策?难道美国最近几年的房地产泡沫、之前的科技股泡沫,就不符合经济学规律?

  抛开长期逻辑来看,即使是为市场短期波动所找到的那些逻辑,在时间的检验下,似乎很多也不是那么站得住脚。最近两年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2010年4月以后的大跌。在4月份主要有两件大事:股指期货的推出和房地产国十条的公布。在股票下跌以前,市场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一种认为股指期货会打压股票价格(虽然论据十分不充分),另一种认为房地产资金回流会托抬股价。市场下跌以后,第二种逻辑显然成为过街老鼠,而第一种逻辑则家喻户晓。但是到了10月份市场大涨之时,就再也没有人找股指期货的麻烦(鉴于当时房地产并没有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也就没有人归功于房地产资金流出)。而到了最近,可能鉴于股指期货和房地产的逻辑都有点“李杜文章万口传”,市场又开始拿国际板说事儿。可是国际板还没有说要取消,股票就反弹了,于是从大概6月20日以后,我们就很少再听到市场逻辑找国际板的麻烦了。新的逻辑也逐步诞生了:即货币政策开始松动(结果紧随其后的加息给了市场当头一棒,现在最新的逻辑似乎还没找到)。

  在细分行业里,逻辑、特别是那些广为流传的逻辑,同样也不是那么靠得住。航运股在2007年BDI指数飞奔的时候曾经风光过一次,当时的逻辑无外乎外贸发展、航运先行,结果2008年成为跌幅最大的行业之一(这种情况和2001年左右的高速公路股很相似)。到了2009年,汽车股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一飞冲天,但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行业的逻辑中最重要的一环:政策退出以后怎么办?大概很少有人想过。结果到了2011年,行业颓势尽显,股价也一蹶不振。不过呢,窃以为,行业的逻辑总是比指数要略微靠谱一些:至少和行业基本面还算相关。但问题是,这些逻辑总是和行业的现状相关,和规律、发展却没有太大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些能在市面上找到的行业的逻辑,不但缺少前瞻性,甚至也缺少必要的历史分析。

  想起巴菲特曾经说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我一个也没见到过”。彼得·林奇也曾经说,“虽然利率和股市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我却不信谁能用金融规律来提前说明利率的变化方向。”也许,放弃寻找那些似是而非的逻辑,把精力放在那些能够经受住历史不断检验的逻辑上去,才是真正有效的投资方法吧。 □信达证券 陈嘉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