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评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缘何屡禁不止

2011年07月21日 08:0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评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缘何屡禁不止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最近,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违规、虚增业绩等“事故”在市场频现。比如,有的公司虚增营业收入,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好几个亿。再比如,有的公司故意隐瞒关联交易,或对关联方巨额贷款担保的事情不披露或一再遮掩等等。

  面对这些违规公司,投资者们愤慨不已。的确,这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很多人的损失――正是因为虚增业绩的靓丽财报,才让他们买入公司股票――小道消息不可信,做一个“健康的”“理性的”投资者总可以了吧?可还是不行,因为赖以分析的基本材料是假的!投资依据不可靠,遑论投资结果。可以说,信息披露中的造假问题是戕害市场理念的一大祸端。

  回过头来看看最近被曝光的几个公司,分析其材料,你会发现其中有的公司“罪有应得”,也有的公司有点“冤”。

  比如银河科技(000806),公司发布公告说,因5年前的数项违规行为,他们被证监会给予警告处分,并处以50万元罚款。我看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对相关人员给予警告以及3万-30万元的罚款。

  这是一份迟来的罚单。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被罚的事情出在2004年和2005年,而作为当事人的董监高管人员,都已经离开相应的岗位。说白了,这跟现有的高管没有太大关系。

  尽管如此,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仍是值得现任公司高管深思。

  财务信息披露违规不是小问题。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外部虽有“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但在具体操作中,许多上市公司对财务信息进行违规披露的动机依然强烈,和获得的巨大收益相比,他们受到的惩罚依旧那么轻微。

  现在,各家公司的中报已经陆续披露。而我印象中,每年中报、年报帷幕落下不久,就会有许多公司忙着发布补充公告给“打补丁”,“打补丁”算是好的,死不认账,一扛到底的老赖公司也并非鲜见。

  他们认准的就是你监管体制中的一些漏洞或者瑕疵。

  瑕疵有很多,周期长就是一种。以银河科技为例,监管机关这笔账算得也未免太久了一些:五年前的事情,只到今天才给个最终说法。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就算是下了罚单,受罚的人能否找全了都是个问题。从发现问题,举报问题到最后的追究,历经一千多个工作日,如此漫长的过程,恐怕谁都能算出个账来:违规是否合算?

  其实,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每几年都有修订的新版出炉,但在实际披露过程中,却仍出现大量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披露不及时等违法违规及侵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在我看来,首先,迟到的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我相信现在监管部门获取公司造假或者其他信披违规的手段和渠道越来越有力,监管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能否更快节奏处理相关事宜呢?

  其实,很多时候及时的回应本身就能给市场一个强有力的信心!

  其次,就笔者长期观察,很多接受过信披违规处罚的公司,往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犯错”。当违规披露成为“惯性发作”的时候,监管层是否该反思违规处罚的标准是否已经产生了问题,是否已经不够震慑作恶者?

  本来,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公司进行处罚,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公司能在被处罚后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行为,不再违规。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其观察结果却和人们预期向左: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受到过不止一次的处罚但仍然会再犯。

  许多上市公司在处罚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因信息披露违规而再次受到处罚。远的不说,绿大地就是一个典型。而上年纪的投资者恐怕不会忘记当年中科创就曾在在2001年3月因信息披露问题而受到深交所内部批评的处罚,并在同年9月再次因同样原因而受到深交所公开谴责。

  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不能总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对公司而言。而对监管者来说,这些公司为什么会一再犯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蒋妍】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