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股发行改革须防“南橘北枳”

2013年12月02日 15:0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关闭了一年有余的股市新股发行大门即将重新开启,而打开它的钥匙是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新规则。前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

  新股发行的制度改革,投资者企盼已久。此次颁布的改革意见,凝聚了市场各方智慧,是决策层、专家、行业人士、投资者反复博弈,达致相当程度共识的结果,亮点颇多。其中关键词则是“市场化”。从审核理念、融资方式到发行节奏、价格、约束机制等方面,都明确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譬如,监管今后审核上市公司申请时,只对申请人信息披露的合法合规审核,至于其“绩优绩差”,则交由投资者自主判断。而节奏快慢、定价高低等都要看“市场脸色”,由买卖双方合理定价。总之,要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至于监管,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规定了许多“制度自律”的措施,一旦公司信披做假,不但上市公司要赔偿投资者损失,推荐人和中介都要“利益受损”,承担相应的监督失察责任,这无疑提高了造假的机会成本,强化了市场的“自我约束”机制。

  多年来,新股发行之弊已成为A股的一只“毒瘤”,其不断扩散的“负能量”,不仅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也让股市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怪胎”:不论二级市场如何冷清、股指低迷,新股照样大受追捧;不管企业经营如何,只要有个好概念、好包装,股价便炒上天;它既不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有辱民众“投资场所”的使命。而媒体调查数据显示,近九成投资者入市5年后成为“僵尸户”,要么套牢,要么亏损累累、心灰意冷、斩仓出逃。有权威人士说,如果发行制度再不改革,A股将面临“崩盘”危险,此话绝非危言耸听。

  A股市场不足30年发展史,但发行“停摆”已多达8次,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发行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市场的资源优化和配置功能。市场化的多方位改革举措,无疑令人期待。但是,目前A股积弱已久,在这种态势下迎新股“开闸”,市场有多大抗冲击力尚需观察。同时,改革的一些原则和规定,还须辅之以具体的配套措施,否则,有些改革,很可能沦为一纸空文。

  需强调的是,注册制是成熟市场的做法,但A股市场“成熟度”究竟如何?虽然新规则要强化市场的决定作用,但在整个社会“行政强、市场弱”的语境下,行政权是否敢于革自己命,真正在行动上而非只在公文中给市场下放权力?当市场与行政权力冲突时,有无缓冲调节机制?这些,显然需在未来的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尤需警惕的是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叶公好龙,原则框架上高调市场化,但落地执行时又惟行政权力是瞻,或者,改革一遇新问题和挫折,又习惯性地滑向行政依赖,最终,在成熟市场通行的注册制,到了A股市场弄不好就变得南橘北枳。

  这种教训,在A股市场上并不鲜见。比如,“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当中小散户真要追索权利时,又有多少真正落到实处?即便最简单的遏止“炒新”,以往也推出过不少改革措施,但最终不都变味走样或不了了之?因此,虽然此次新股发行改革的大方向已明确,但如果在落实上不给力,在配套细节上没有更具约束力执行力的举措,仍会大大削弱改革的成效。

  (作者为本报首席评论员)   阅尽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