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可燃冰勘探获重大突破 神开股份等闻声大涨

2013年12月19日 09:54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分析师表示,由于可燃冰开发尚存在诸多困难,开发成本远高于页岩气,尚不具备经济开发条件

  可燃冰概念股昨日在资本市场格外抢眼。

  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就《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表示,我国首次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即可燃冰。

  受此影响,可燃冰概念股昨日逆市上扬。其中,神开股份涨停,通源石油上涨3.35%。

  “但这种利好属于概念炒作,投资者需理性对待。”多位分析师均表示,由于可燃冰开发尚存在诸多困难,开发成本远高于页岩气,尚不具备经济开发条件,因此,短期内无实质受益公司。   

  首次钻获高纯度可燃冰

  商业开发或在2030年

  国土资源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在发布会上表示,2013年6月至9月,我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这预示着可燃冰勘探开采取得重大突破。

  他还称,国土资源部今后将全面组织实施我国海域、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勘查评价,力争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水深600米-1100米的海底以下220米以内的两个矿层中。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1000亿立方米-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164立方米-180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还表示,可燃冰有望接棒石油等传统能源,中国商业开发或在2030年。

  受制于污染严重,我国对清洁能源的渴望不言自明,但目前可燃冰的开发还存在诸多困然。

  “对地质构造的负面影响约束可燃冰开发进程。”平安证券分析师杨绍辉表示,目前全球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认识存在不足。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处于可燃冰勘探开发的前沿,中国相继在南海、西藏、青海等地开展可燃冰勘探工作。

  杨绍辉认为,可燃冰易探难采,开采面临环境污染、地层坍塌甚至诱发地震和储运不便等问题,海上可燃冰开采至少要等到30年后,而陆上可燃冰开采也需等到10年-15年以后。

  短期无实质受益公司

  开采成本远高于页岩气

  受上述消息影响,可燃冰概念股昨日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逆市上扬。

  其中,神开股份涨停,通源石油上涨3.35%,杰瑞股份上涨1.05%,惠博普上涨2.09%。

  勘探类公司和海上钻井服务等公司普遍被看好,表现良好。

  据了解,神开股份主要从事钻井场测控设备、石油钻探井控设备、采油井口设备和石油产品规格分析仪器等四大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望受益可燃冰开采。

  但是,上述公司即便受益也还很遥远。

  据日本推算,采用减压法开发可燃冰成本相当于日本液化天然气(LNG)进口价格的2倍,随规模及技术进步成本有望下降70%以上。

  美国能源部资料显示,目前的可燃冰开采成本平均高达每立方米200美元,相当于每立方米天然气的成本在1美元以上,远高于页岩气。

  “可燃冰目前尚不具备经济开发条件。” 杨绍辉称,未来可燃冰开采成本的下降有赖于油藏特征的认识和工艺的成熟程度。可燃冰储量丰富,未来有望主导全球能源供给,但目前各国对可燃冰的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更进一步的经济性开采技术尚未成熟。

  长江证券分析师章诚也认为,可燃冰开发短期无实质受益公司,中长期看好上游开发行业。

  他还表示,客观来说,未来3年或许都不会出现实质性受益可燃冰开发的标的公司。但我国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提升天然气中长期开发潜力,有助于产业持续扩张。

  目前,我国已经连续20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2年进口原油依存度高达56%,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因此,我国所面对的现实是,大力发展天然气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章诚表示,未来十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将“大发展”,伴随天然气价格改革进一步推进和竞争市场化,国内非常规天然气等开发投资会大幅增长,具备竞争优势、产业布局好的企业将充分受益。  ■本报记者 李春莲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