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证监会完善打新规则 基金“打新”收益或面临缩水

2014年03月25日 07:5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基金“打新”成卖点 中签率26%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证监会完善打新规则

    新股发行随时可能重启,投资者积极备战“打新”,被视为“打新利器”的混合基金受到追捧。

    但上周五证监会发布的完善新股发行改革相关措施却让后续基金打新蒙上阴影。

    业内人士提醒,选基金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等作出整体投资决策。

    本报讯 (记者吴倩)近日,多只新发混合基金提前结束发行,并出现比例配售。记者发现,在首批新股发行中,公募基金确实体现出一定的优势,26%的平均中签率明显高于市场15%的网下申购新股平均中签率。

    不过,上周五证监会发布的完善新股发行改革相关措施却让后续基金打新蒙上阴影。依据新的措施,基金今后打新的配售比例或会大幅下降,打新收益率或面临缩水。

    现象:“打新”资金热捧混合基金

    借着第二批IPO即将开启的“春风”,新发行的混合型基金成为市场上的大热品种,受到热衷于“打新”的散户们的追捧。

    上周末,招商基金发布的公告显示,3月17日开始发售的招商丰盛稳定增长混合基金仅发行了两天就接近15亿既定规模上限,已提前结束募集。认购户数达到3949户,人均认购份额为37.81万份。

    而不久前成立的诺安优势行业混合基金不仅提前一周结束募集,募集资金达16.85亿元,且出现末日比例配售现象,最终确认的配售比例为24.15%。据了解,银行渠道的散户成为其购买主力。

    同样在3月成立的国联安新精选混合基金、广发竞争优势混合基金的首发募集金额分别达到21.13亿元和26.59亿元。

    事实上,3月以来,混合型基金迎来一轮成立高峰,新成立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均高于其他类型的基金产品。

    据统计,截至3月19日,3月以来,有20只新基金成立,其中,有11只是混合型基金,占比达55%,而这11只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达11.83亿元,也超过同期所有新基金的平均10.53亿元的募集规模。

    原因:中签率高于市场水平

    第二批IPO新股即将面世,“混合基金0~95%的比例可以灵活地配置股票资产,新基金又可以轻仓等待打新,因此受到打新资金的追捧。”有研究人士指出。

    从首批IPO“打新”的中签率来看,公募基金的中签率虽也不高,但仍较市场平均水平有一定优势。

    据好买研究中心数据统计,在首批IPO中,公募基金在网下配售中平均获配比率为26%,明显高于15.40%的网下申购新股平均中签率。

    并且,“打新”基金赚钱效应凸显。在首批新股网下申购中,总计198只公募基金累计打中新股362次,累计获配金额约为52.45亿元。这些新股平均首日涨幅达42.75%,截至上周末,上市以来的平均涨幅仍超过100%,据此计算,若一直持股打新基金的总收益超过50亿元。

    “此次新股发行新规规定网下申购中不少于40%的份额,将向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配售。公募基金等于是被政策扶上打新的头把交椅,相对于其他保险资金、券商、私募等机构,公募基金享有得天独厚的打新资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人士表示。

    提醒:“打新”规则有变 基金获配比例或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五,证监会发布的完善新股发行改革相关措施或将大大削弱公募基金打新的优势。

    据此前证监会规定,网上有效认购倍数在100倍以上的,回拨比例为40%,这样网下投资者可以配售60%。与此同时,由于向公募和社保基金倾斜,其获配比例不得少于40%,这样上述两机构总计至少也能拿到24%的新股。

    然而,在上周五颁布的新规则中,证监会对IPO增加了网下向网上回拨的档次,若网上投资者的有效认购倍数超过150倍,要求网下保留的数量不超过此次公开发行量的10%,其余全部回拨到网上。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的保底筹码迅速降至4%。

    对此,有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指出,虽然这只是极端情况,但配售比例迅速下降,基金打新的收益率自然也会缩水,贡献度肯定大幅下降。

    此外,据新规定,网下投资者必须持有不少于1000万元市值的非限售股份。此前一些诸如“零仓位”打新的做法将受到约束,也增加了基金投资收益的风险。

    业内:“打新”非“主流”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的代景霞指出,基金确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条参与“打新”的便捷通道,但目前可参与“打新”的各类基金都有自身的盈利模式,“打新”只是其收益的一种补充。

    “‘打新’并不能作为申购基金的全部理由,投资者选择基金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等作出整体投资决策。”代景霞提醒道。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