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融资转战周期股 波段操作特征明显

2014年03月25日 10:4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自3月12日沪综指创出1974.38点阶段新低以来,银行、汽车、房地产这三个传统周期性行业的融资净买入额位居前列,在小盘成长股逐渐释放风险的背景下,融资客开始捕捉周期性行业的估值修复行情。不过,这三大行业单日融资波动剧烈,显现出典型的波段操作特点。分析人士指出,热点迁徙、政策刺激和资金配置这三方面因素共振,导致周期股出现交易性机会。

  融资客转战周期股

  沪综指于3月12日创出1974.38点的阶段新低后,走出一波低位反弹行情。两融市场上,融资融券余额在前期大幅下降后,近期开始稳步攀升,并于3月20日创出历史新高,达到3916.08亿元,显示两融投资者的情绪有所好转。不过,融资客的做多方向从此前的新兴成长军团转战到周期板块,银行、汽车、房地产这三个传统的周期性行业短期受到融资客的青睐。

  3月12日以来,有6个行业的融资净买入超过4亿元,其中银行、房地产和汽车便占据了其中的三个席位,期间融资净买入额分别达到6.94亿元、6.37亿元和4.18亿元。与之相比,新兴产业军团却颇受冷落,传媒板块的融资净买入仅为182万元,计算机板块甚至出现2691万元的融资偿还,显然融资客布局方向短期发生了转变。

  个股方面,在700只两融标的股中,有22只股票的融资净买入额超过1亿元,其中,有11只股票隶属于周期性行业,占比50%。其中金地集团的融资净买入额达到1.76亿元,融资在所有两融标的股中位居第三位。此外,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三只银行股的融资净买入额也超过9000万元。与之相比,多只新兴产业股的融资偿还额位居前列,其中不乏华闻传媒、长信科技、鹏博士等新兴产业中的“明显股”。

  值得注意的是,融资客做多周期股显现出典型的波段操作特点,这也造成了银行、汽车、房地产这三大行业3月12日以来整体呈现融资净买入态势,但单日融资波动剧烈。3月17日,汽车和房地产行业出现融资净偿还,银行板块的融资净买入额不足3000万元;时隔一个交易日,这一情况便发生转变,房地产和汽车的单日融资净买入额均超过1亿元,银行板块的融资净买入也蹿升到6000万元以上。不过好景不长,3月20日,银行和房地产板块融资偿还额激增,分别达到5495万元和1亿元。两融资金大幅进出周期板块显示融资客对周期股的反弹存有疑虑。

  三因素牵出周期股交易机会

  鉴于当前宏观经济低迷,流动性宽松时点可能逐渐过去,信用风险不断暴露,投资者对周期股的反弹高度不宜乐观。不过这并不妨碍投资者捕捉周期股的短期交易性机会,融资客的波动操作方式值得投资者借鉴。

  首先,热点开始向周期股迁徙。热点的迁徙方向一直是市场重要的风向标,前期围绕互联网金融、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的热点炒作便助推新兴产业板块强势上攻,不过,近期热点开始集中于周期板块。昨日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延续强势,单日大涨8.36%,受此带动,滨海新区、深圳前海新区、粤港澳自贸区涨幅居前,分别上涨4.05%、2.58%和1.87%。“自贸区”的炒作不仅重新激发了围绕改革红利的主题投资,对于地产、港口、物流等周期性板块的提振效果也非常显著。

  其次,政策对于周期股的刺激效果开始显现。上周五,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业内人士表示,优先股主要面向一些低估值、大市值、负债率高、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现金盈利能力稳定的公司,银行、电力、地产等行业有望成为首批试点。优先股的推出有望缓解此类行业的股权融资压力,有助于相关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提升估值。目前来看,优先股对于周期板块的刺激效果较为显著,银行和地产板块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反弹。

  最后,资金配置开始倾向于周期板块。从目前A股市场格局看,电子、计算机和传媒板块的市盈率维持在50倍上下,经过前期的大幅上涨,新兴成长股高估值泡沫开始出现释放的苗头,融资此类股票显然面临较大风险。与之相比,周期性品种的估值较低,为场内资金入驻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资金的配置方向短期开始向部分周期股倾斜。此外,1-2月经济数据持续低迷,经济增速可能出现下滑,在此背景下,房地产政策面的压力已经有所缓解,这无疑放松了在房地产产业链上周期板块的“紧箍咒”,也降低了资金配置此类品种的风险。

  □本报记者 徐伟平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