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可转债基金延续辉煌:盛放的带刺玫瑰

2015年01月27日 09: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7日讯 (记者 张桔) 刚刚过去的2014年,股债两类基金皆实现年度辉煌,但仔细看细分的品种,实际上可转债类基金成为不折不扣的赢家。

  来自银河基金证券研究中心的统计表明,截至去年12月31日,分类型的基金统计中,可转债类基金以约74.23%的平均年化收益领跑,而实际上股票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也才约31.5%,同时债基的平均收益也才20%,可转债中去年排名首位的建信转债增强接近了年度100%的年化收益。

  同时,中国经济网的记者注意到,新的一年半个多月的时间,可转债基金仍然延续着强势,目前今年以来排行首位的基金已经录得了约14%的年化收益;而新年权益类基金中暂列第一的工银金融地产也才录得约2.85%的年化收益。

  在这场赛跑中,去年领跑的可转债类基金似乎今年开年就抢跑,业绩领先的奥秘何在呢?

  可转债基金走强探秘

  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证转债指数全年上涨近57%,这成为该类基金上涨的直接诱因。

  而层层拆分来看,可转债基金的走强实际上可以以一个多米诺产业链来解释。去年四季度以来大盘持续走强,这轮以券商股为先锋的蓝筹行情直接推升了可转债所对应的正股的价格,持续走高的股价使得相关的蓝筹转债逼近了转股价,从而转债的发行人促转股的动作增强,充分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同时记者注意到,蓝筹股大幅飙升导致可转债市场出现大规模的强制赎回潮,进而导致剩余品种的稀缺性,转债相对于正股的溢价率提升,推高了转债的价格。简单地来说,就是当投资者看好一只股票,但因该股持续上涨而无法在二级市场上买到股票时可以以买该股所对应的可转债得模式来实现曲线救国,正股的价格越涨,可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则越高。

  而从目前可转债市场的情况来看,可转债市场本身规模较小、容量有限,历史上最大规模时也就大概2000亿的水平,且市场中的大头为几只央企的蓝筹转债,可转债基金本身所能选择的投资标的就比较少,而这些大盘转债日常时估值较低,在蓝筹修复行情的情况下,估值弹性就成为带动其进攻的最佳武器。此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可转债可以进行质押加杠杆,这也是其魅力陡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通常意义上讲,可转债的股性指标主要有转换价值和转股溢价率两个,转股溢价率越高,说明后市对于可转债得转股预期越高,当然这其中会有虚高的成分。除去溢价的因素外,另一个影响的因素是转债市场的供求变化,供需矛盾很可能将日益突出。

  从记者掌握的数据看到,随着存量转债不断转股退市,特别是大盘转债将纷纷赎回,转债市场的规模大幅萎缩,市场存量很可能在一季度末降到600亿;从需求看,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普通债券收益率下行的空间下降,债券投资对转债的需求大幅提高。

  未来的前景将怎样?

  记者注意到,2014年重点配置了大盘蓝筹转债的可转债基金收获很多,比如去年的冠军建信可转债,建信可转债的10大重仓转债包括中行转债、南山转债、08江铜债、石化转债和国电转债等蓝筹品种。

  但是随着存量的逐渐减少,这种情况或许会发生变化。在展望后市时,海通证券的一份最新研报指出,短期内,随着股市回归理性,转债市场或延续波动。对于已公告赎回的个券,建议及时兑现收益或转股,防范个券价格出现大幅调整。未满足赎回条件的个券若要增持,建议等待价格回调后再介入。当前距离满足提前赎回条件较近的有石化、同仁、东方转债,密切关注触发赎回的时间点,同时预计上海电气转债或于1月下旬发行。

  对于后市转债的表现则存在分歧,银河证券一位分析师则指出,在转债稀缺性正在体现的过程当中,转债价格走势仍与正股同向,但对于赎回期较近、绝对价位较高的品种,转债的上涨弹性可能会逐步变差,正股上涨过程中将挤压溢价率。

  而兴业证券分析师则指出,2015年转债的估值或许将维持在高位。当前时点转债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2007年下半年的中枢水平,意味着转债定价已经反映了筹码稀缺的情况,未来估值很难继续抬升,定位更多地会依赖正股的推动。但考虑到筹码稀缺性短期内难以缓解,正股下跌时,转债不会同幅度下跌,而是大概率会通过暂时提高溢价水平而避免大幅度下跌。

  但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消息,新一轮可转债基金的扩容潮正山雨欲来,而其标志是投资标地可转债的ipo。或许,其下一轮的辉煌将从新的可转债上海电气发行开始……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