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50ETF期权首秀 一现象折射三大显著特征

2015年02月10日 07:54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主持人 张 颖 莫 迟

  首日运行平稳

  呈现三大特征

  主持人:昨日,50ETF期权在上交所正式上市交易。根据上交所数据显示,2月9日,截至收盘,50ETF期权正式上市交易的合约总数为40个,包括认购和认沽两种类型,4个到期月份(3月、4月、6月和9月)和5个行权价系列,全天共542个账户参与期权交易,成交名义价值4.318亿元。请问,股票期权的首秀表现出哪些特征和亮点呢?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从昨日50ETF期权的交易情况来看,市场呈现出的特征是交易平稳,交投不太活跃,参与人数不足,开户数的不足以及投资者对于交易规则的不熟悉是其中的原因。

  新湖期货张海东:昨日50ETF期权的成交方面呈现出两大特征。首先,近月合约的成交量大于远月合约的成交量,3月合约的成交量几乎是其他所有月份合约成交量的总和,这与一般成熟市场的情形也是相吻合的。其次,认购期权的成交量大于认沽期权的成交量,这可能是基于以下两点因素:第一,昨日现货市场(50ETF)呈现上涨趋势,投资者买入认购期权的意愿较为强烈;第二,从交易习惯上来说,大多数投资者仍然是多头思维,在这种多头思维下,如果看多则买入认购期权,如果看空则卖出认购期权,导致认购期权的成交量较大。

  太平洋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孟京:昨日50ETF期权上市后,A股市场呈现出一个突出的现象。受益于50ETF期权的上市,昨日上证50ETF指数基金收获开门红,一度上涨超2%。另外,可以看到50ETF期权虽然首日成交量相对低迷,但也符合预期,事实上,一些首日成交量平稳的品种,在未来均得到了良好发展。

  价值与隐含波动率

  呈现正相关

  主持人:50ETF期权上市首日波动率先升后降,截至收盘仅50ETF购3月2200合约收红,且全天成交量亦较为低迷。请问,相对平稳的表现将为期权投资带来哪些启发?

  新湖期货张海东:截至昨日收盘仅有一个合约收涨。其背后的原因反应了期权所特有的风险,值得投资者引起重视。导致昨日期权市场收跌的根本原因是隐含波动率的下降。开盘多数期权合约的隐含波动率均在40%以上,这是市场参照50ETF期权的历史波动率给予的定价。截至收盘结算,隐含波动率已降至30%左右。期权的价值与隐含波动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因此隐含波动率的下降会使得期权的价值下降,而这又叫作期权的vega风险。这一风险是股票和期货所不具有的,因此期权投资者不但需要关注标的现货的涨跌,还要关注隐含波动率的变化。

  总体来看,昨日期权市场表现平稳,没有出现爆炒等非理性的行为。这一方面反映出期权市场的投资者较为专业、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交易所的有关风险管理的规定起到了切实的作用。另外,虽然交易所有较严格的交易方面限制,但投资者参与意愿仍然较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我国的期权市场会逐步走向繁荣。

  金融衍生品交易

  属于专业投资者领域

  主持人:50ETF期权上市后,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新的期权时代。请问,期权交易是否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

  中国量化投资学会期权分会副会长徐正平:很多投资者关心的期权平价无风险套利交易其实并不适合于普通投资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交易成本,包括手续费成本、价差成本、财务成本,这三者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都偏高。事实上,该类策略本来就不是普通投资者应用的,而是做市商通过被动做市获得无风险的平价套利,就当前情况做市商就不需付出手续费成本和价差成本。

  北京众投天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超:2014年杠杆分级基金风靡市场,今年期权随着投资者的认识,风头将远胜过杠杆基金。期货交易一般是判断方向和控制仓位的首要任务,而对于期权交易,还多了波动率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从首日交易情况看,期权的日内波动无论是频率还是幅度都远胜于期货,而随着参与人数的上升,这种波动率变化带来的机会还将更多。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期权交易拥有较高的投资门槛,而这也决定了其高风险的特点,投资者在参与投资的过程中需了解、熟悉交易规则、规律。随着近年来多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诞生,将加速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未来将属于专业投资者的领域,而不熟悉规则的投资者面临的将是从此前的赚多赚少问题,上升至“有、无”的问题,因此在未熟悉规则前,参与投资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编辑:刘旭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