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压力再次考验2800点 缩量磨底暗藏三大机会

2016年05月25日 10: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主持人 张颖 任小雨

  两压力致大盘低迷

  《证券日报》记者:在连续收出三根阳线后,昨日沪指再度陷入调整,最终报收于2821.67点,跌幅达0.77%,盘中最低下探至2807.19点,再度考验2800点的支撑力度。昨日市场成交量依然萎靡,两市合计成交仅3714亿元,沪市成交量1211亿元,再度刷新今年1月7日以来四个多月新低。请问,什么原因导致市场缩量调整?

  华泰证券:昨日股指的走势充分体现了左侧交易还在持续,开盘后股指低开低走,题材股快速降温,仅石墨烯与采掘服务板块尚能勉强维持微弱红盘。行情持续震荡主要是由于目前市场面临着两大压力。

  首先,美联储内部鹰派言论持续升温,近日美国费城联储主席甚至说除非美国经济脱轨,否则六月份加息是恰当的。遭受美元加息预期影响的黄金、石油持续走低,包括美股在内的金融市场普遍受到影响。实际上加息还在承受范围之内,毕竟风险偏好程度较高的资金已经做了准备,但有迹象表明美联储正在为它高达四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寻求减负的机会,其中包括总额达两万亿美元的垃圾债,这让人不得不更加谨慎。

  其次,证监会常态化、重点化和随机化三化稽查严查违规。这对大大小小的“蛀虫”如老鼠仓、利益输送者有着正面威慑力,不排除有此类行为的筹码会出现松动。

  兴业证券:目前市场还处在磨底阶段,风险正缓慢释放,短期缩量或酝酿反抽。但风险仍未充分释放完成,6月份可能相对集中。(1)信用风险,影响风险偏好及流动性预期,年中是信用评级调整和信用对付的主要时段。(2)定增解禁及减持问题可能构成制约市场的压力。年中也是解禁的“小高潮”。(3)6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或重新带来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担忧。(4)欧洲杯、英国脱欧公投等影响风险偏好的事件性因素集中在6月份。

  后市仍将窄幅震荡为主

  《证券日报》记者:昨日沪深两市双双小幅低开,盘中题材股权重股携手表现低迷,沪指持续低位震荡,两市量能有所萎缩。请问,从技术面来看,后市将如何演绎?

  同花顺:近期市场总体呈现出横盘走势,前两日的小幅反弹,市场热点涌现存在转好迹象,然而昨日的低开低走再次打破了投资者的预期。成交量的持续低迷将成为市场上攻的最大阻碍,在市场没有增量资金入场的情况下,两市回暖走强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低迷的行情中,虽然盘中偶尔有不少热点出现,然而有可持续性的却少之又少,想要从中获利的难度较高。尤其是在近期行情中,不少个股早盘上攻但午后便逐步震荡回落,市场赚钱效应较差。在弱势阴跌且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前,首要考虑的就是防范风险,应轻仓参与市场,多看少动,切忌盲目追涨。

  巨丰投顾:周一大盘无量反弹,周二继续缩量阴跌,市场继续震荡筑底。锂电池、稀土永磁炒作退潮,OLED概念、汽车电子、无人驾驶等近期强势板块同步回落,市场重新陷入低迷,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要有新的主线出现。目前大盘上下两难,后市仍将窄幅震荡为主,投资者应当控制好仓位,高抛低吸。

  天信投顾:近期沪指延续地量整理,筑底动作明显。短期多空仍有分歧,交投也较为清淡。从30分钟分时图看,沪指基本是围绕在2800点至2850点附近呈现窄幅箱体震荡。后期要重点关注2800点的支撑力度,一旦下破,市场信心会受到巨大冲击,因而今日的走势极为关键。在股指涨跌幅不大的情形下,要重点关注个股的表现,近期热点轮动较快,因而操作难度较大。在市场预期尚未得到改善,市场缩量整理的背景下,维持市场弱势整理的判断。

  三大领域挖掘后市机会

  《证券日报》记者:从盘面来看,昨日增强现实、蓝宝石、燃料电池、石墨烯等板块表现较好,而前期表现强势的全息手机、北斗导航、网络安全、迪士尼、通用航空、职业教育等板块出现大幅下跌。请问,后市可关注哪些板块?

  东方财富:长期筑底过程中,市场风险偏好转向有业绩支撑,具有防御性质的个股。行业方面建议布局低估值银行板块、防御性的白酒、家电、农林牧渔等板块。短期内,市场情绪有所修复,事件性、主题性机会也将有所表现。中央高层上周三再提国企改革,关注国企改革相关类股的表现。

  安信证券:短期来看,风险偏好提高难以抬升A股估值中枢,预计市场继续保持短期震荡调整为主,多看少做为宜。投资策略方面,建议从以下三大领域挖掘后市机会:首先,稀土——政策收储及打黑利于价格进入温和上涨。第二,医药健康——该板块近期整体表现滞后,同时符合长期发展趋势(消费)。第三,教育——经济转向内需驱动需要培养消费能力,教育是完成这个转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证券日报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