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量化基金“鹤立”震荡市 绩优投资需因时

2017年01月19日 15:3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金牛理财网 宫曼琳

  2016年是量化基金大放异彩的一年,44只新基金相继成立(同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规模较2013年翻了两番,突破1000亿元,其中主动股混型量化基金2016年平均回报超越同类平均6.25%,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8.48%。

  量化基金之所以表现出色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这也决定了量化基金并非普适投资产品,而是需要因时制宜的投资产品,简而言之就是“牛市、震荡投量化”。

  规模三年翻两番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同样适用于投资。“择基”应先从“知彼”开始:量化基金是主要采用量化投资方法辅助投资决策的基金,相比倚赖个人主观判断,该方法更好地克服了情绪性、贪婪等可能导致投资失误的心理因素。

  量化基金在我国的发展以2004年为起始,随后发展缓慢,截至2013年底,数目仅为34只,近三年量化基金才迎来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数目增至123只,规模较2015年增长12.64%。

  根据投资策略不同,我们将现有量化基金划分为主动型、指数型、对冲型三种类型,其中主动型多为主动股混型量化基金,采用多因子选股、事件驱动等策略;指数型则多采用量化方法辅助指数跟踪或增强(指数型基金均属于广义量化基金,我们仅从狭义方面考虑);对冲型则是加入了市场中性策略对冲风险。其中,主动型量化基金在基金规模、业绩方面均表现突出:2016年业绩排名前十的均为主动型量化基金,2016年规模排名前十名中80%为主动型量化基金。

  主动型量化基金

  更青睐窄幅震荡

  经过金牛理财网综合统计分析,主动型量化基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持股仓位较高,近四年平均持股仓位为81.11%,而同类平均仅为66.81%;二是持股数量大且分散度高,单只个股所占权重较小。2013年至2015年报告期末平均持有股票个数约为163只,是同类平均则约为53只,同时前十名重仓股占比则仅为同类平均的2/3;三是波动率及Beta值(相对于沪深300)均显著高于同类平均水平;四是重择股、轻择时,择股能力优于择时能力:择时能力指标低于同类基金平均水平,同时,各行业持股占比变动相对较小,而选股能力和信息比率指标则显著高于同类基金平均水平。

  因此,我们认为,判断主动型量化基金的选股模型具备一定的有效性,通过分散持有大量个股,优化量化模型,精选个股,获得超额收益。在不同市场行情下,对业绩表现进行对比,相比于同类非量化基金,主动型量化基金在震荡行情、成长牛市行情、牛市行情表现较好,而在蓝筹牛市、熊市行情表现较差。

  我们发现,主动型量化基金在震荡市场中,尤其窄幅震荡市场表现尤佳,由于大量分散持股,重选股轻择时,在窄幅震荡,尤其是行业主题轮动的情况下,预计表现更好。在牛市行情中(不包括二八行情),量化基金在成长牛市等多数股票上涨的行情中表现更佳。该类基金不适于熊市行情,由于持股仓位高,波动率大,在该行情下,跌幅预计大于同类平均水平。

  2016年,A股市场大部分时期处于窄幅震荡行情,且未出现二八分化,同时行情热点分散、切换明显,量化基金因此发挥出色,也印证了我们前述之观点。考虑到主动型量化基金的业绩可持续性,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分析该类基金的相对月度胜率,发现该类基金近三年的月度胜率均显著高于同类平均水平,说明该类基金相比市场基准指数出现超额收益的概率较大,业绩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具体投资还应“知己”,针对量化基金投资而言,“知己”相对重要的是对当下所处的市场行情的预判。当判断市场大概率将处于向上趋势(非二八行情)或处于窄幅震荡行情中时,可适当布局主动型量化基金。

  在基金选择方面,尽管应用类似策略,基金管理人的量化投资能力对基金表现影响较大,通过业绩、风险水平多方面综合评估,建议关注长信基金、南方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旗下的主动型量化基金产品,具体基金可关注相对市场月度胜率超过85%的量化基金,如华泰柏瑞量化优选,南方量化成长等。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