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现代民歌之母陶晓清:李宗盛蔡琴的乐坛介绍人

2011年01月20日 14:4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她牵起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发端,李宗盛、罗大佑、蔡琴等曾出入于她的“民歌沙龙”,她就是“台湾现代民歌之母”陶晓清——

  上周,在深圳龙岗海边一处清冷的度假村中,一个“心灵成长”研修班在这里封闭举行。讲课的是老外,而一直恬静地站在一旁翻译的是一位带着台湾口音的女士。在座的学员们都从她那温婉动听的翻译中获益无数,却无人知道她曾是掀起当代华语流行音乐风云的重要人物。她就是被称为“台湾现代民歌之母”的著名广播人、音乐活动家陶晓清。

  上世纪七十年代,任台湾《中广热门音乐》节目主持人的陶晓清称为早期台湾现代民歌的牵线人。她推出了杨弦、李双泽、胡德夫、吴楚楚、叶佳修等民歌运动领袖,并成为李宗盛、罗大佑、蔡琴等歌手进入乐坛的“介绍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回溯华语歌坛的历史,陶晓清都站在那歌声的源头。上周末,记者在罗湖的一处茶楼独家专访了这位“歌坛活化石”。

  为台湾流行音乐启蒙

  几年前,本报记者在采访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时,与他谈起华语乐坛的变迁,他由衷地说:“台湾早期的现代民歌运动,是华语流行歌坛的发端。而当时的一名电台女主持人陶晓清,是名副其实的‘台湾现代民歌之母’。”

  余光中对陶晓清如此推崇是有依据的。早在30多年前,陶晓清便常常与杨弦、李双泽等早期台湾民歌运动主将们一起,出入于余光中位于台北厦门街的家,一起推动民歌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并为当代华语流行音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如今,坐在记者面前的陶晓清端庄娴静,言语轻柔,记忆力惊人,对数十年前的往事如数家珍。从外表完全看不出她已经是65岁的老人,曾经经历过华语歌坛的每一次跌宕起伏。

  “大家称我为‘现代民歌之母’实在是抬举我了,我只把自己当做早期民歌运动的‘保姆’”,陶晓清自谦地说。

  陶晓清是台湾流行音乐最早的启蒙者。早在1965年,她19岁时,便成为台湾电台节目《中广热门音乐》的主持人。只不过,她当时介绍的更多是披头士、滚石乐队等欧美的流行音乐,在当时台湾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中,这个节目受到全岛青少年的青睐,一时风潮蔚然。但在陶晓清的心中,没什么机会播出原创的中文歌,一直是她难以释怀的憾事。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1975年6月6日,台北中山堂,年轻的歌手杨弦在一场“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中唱响了这首出自余光中之手的诗作《乡愁四韵》。当时,陶晓清正好坐在台下。歌曲中那份深沉的乡愁,让她的心被深深震撼。她说:“我当时就有冲动,我的节目应该播这样的歌曲——它是我们自己的歌!”

  随后,陶晓清“壮着胆子”在节目中播出了杨弦民歌演唱会的现场录音。“最开始做的时候,有些担心,怕观众会骂,为什么西洋音乐节目要播民谣”,结果,听众的热烈反应令怀着忐忑之心的陶晓清极度意外:“他们都喜欢的不得了,都说这样的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

  很多听众来信要求在节目中多播出一些中国现代民歌。受到鼓舞的陶晓清开始搜集身边的音乐界朋友们自己创作的作品,台湾各地的音乐人们开始把作品寄给陶晓清。陶晓清记得,在1977年年初,她的《热门音乐》节目每个月只有1个小时的“中国现代民歌”时间。到6月,变成每月2次,7月增为3次,到8月变成每周一次,到11月则增为每周2次。足见民歌的受欢迎程度。

  “民歌客厅”的女主人

  陶晓清所作的事情不仅仅是为那些现代民歌提供播出平台,渐渐地,她深度介入其中,成为那些新民歌的重要幕后推手。

  陶晓清以电台广播人的身份,将媒体界与音乐界联合起来,并与诗人余光中和滚石唱片创始人段氏兄弟交往甚笃,共同策划举行了多场“中国现代民歌”演唱会,杨弦、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吴楚楚等民歌运动健将开始走上前台。在陶晓清主导下,先后出版了3张《我们的歌》民歌合辑。在毫无前例可循的状况下,这些音乐人自己编曲、演奏,唱自己写的歌,这是台湾的音乐原创力量第一次有组织地展现。

  在陶晓清和她牵头的现代民歌运动影响下,台湾两家本土唱片公司先后创办“金韵奖”与“民谣风”,商业力量开始接管现代民歌,李宗盛、罗大佑、刘文正、潘越云、黄韵玲、庾澄庆、童安格等音乐人走上前台,台湾流行音乐从此迈上正轨。

  在此前不少采访中,当本报记者与来自台湾的音乐人们谈起早年历史时,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陶姐,指的便是陶晓清。陶晓清家里的客厅,曾是台北名闻遐迩的“民歌客厅”。在这里定期会举行民歌沙龙,许多日后影响华语歌坛的大牌人物,都曾在这里熙来攘往。

  陶晓清微笑着回忆说,30多年前,她和丈夫搬进新买的房子,由于没有钱买家具,他们为了不让房间那么空,便想了一个办法——买回很多榻榻米,铺满整个客厅。后来,许多音乐人都喜欢来到这个客厅,坐在榻榻米上聊音乐。如彭国华、吴楚楚、胡德夫、韩正浩、苏来和以后的李宗盛、罗大佑、蔡琴等。

  陶晓清所要忙碌的便是当他们饿了的时候,到厨房弄点蛋炒饭、牛肉烩饭招待他们。她说:“当时因为我的年纪比他们要稍微大一点,就像大姐姐一样照顾他们。他们就是只会写歌、唱歌,而我就常常把这群人组织起来我家就常常成为歌手聚会的地方。”

  就这样,陶家客厅成为台湾民歌运动的一个中心。陶晓清说:“仔细回想,很多事情都是在我家的这个客厅发生的,如果说我真的为台湾民谣做了些什么,那就是在最初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开阔的空间,让各式各样的意见在这里交流、发生。”

  永远站在歌声的背后

  陶晓清和许多台湾的大师级音乐人,都有着很深的缘分。比如李宗盛。2005年,陶晓清发起主办“现代民歌30年”演唱会时,想请李宗盛参加,却又预算有限。她给当时已到北京发展的李宗盛打电话说:“我们经费有限,只能请李大师坐经济舱哦!”李宗盛爽快一句“没问题”,真的搭经济舱,一路从北京飞回台北上台演唱。足见二人交情之深。

  作为一名瓦斯(即煤气)行老板的儿子,李宗盛早年在给各家各户送瓦斯罐时,便在听陶晓清主持的广播节目,把这位语音亲切的女主持当作自己的偶像。1980年,李宗盛从一家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朋友的引荐下,首次来到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陶家“民歌客厅”。当时,同场的杨弦等歌手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李宗盛觉得自己“学校挺烂的、功课也不好”,总是自卑地坐在客厅一角,听大家唱。

  后来,陶晓清发现了李宗盛的才华,鼓励他参与到自己组织的很多活动中。她推荐李宗盛成为自己发起的“民风乐府管弦乐团”负责人,并举行了“七年后的七月”演唱会,创作音乐剧《一张唱片的故事》。这些活动将郑怡、蔡琴、苏来、李建复、潘安邦、邰肇玫、许景淳、庾澄庆、薛岳等人团结到一起,成为台湾流行音乐早期的有生力量。

  蔡琴、罗大佑等歌坛大腕都在陶晓清家的客厅留下了不少故事。刚刚成名的罗大佑在媒体上永远是穿一身黑、戴一副黑色蛤蟆镜。但每次到陶晓清家的时候,他总戴着普通的近视眼镜,惹得不少人到陶家门口围观“罗大佑究竟长什么样”。蔡琴在陶家总能显示自己讲笑话的本事,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蔡琴的性子比较急,讲话很直,不怕得罪人,陶晓清总是用自己的好脾气为她和别的音乐人沟通搭起桥梁。

  随着台湾广播的全面商业化,陶晓清渐渐从话筒前淡出。但她依然是台湾原创音乐的精神支柱和背后的力量。从“民风乐府”到“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陶晓清一直为民歌的传扬尽心竭力。2000年,陶晓清众望所归地获得了第11届台湾金曲奖的“特别贡献奖”。

  如今,陶晓清的儿子马世芳接过了母亲的旗帜,成为台湾新一代广播人与音乐策划人。他们母子共同策划的《台湾流行音乐最佳专辑200张》在海峡两岸影响巨大。而此时,陶晓清渐渐隐居幕后,不过,她对记者说:“等到现代民歌40年的时候,我还会去主持纪念歌会,去做台湾‘最老、最美、最有气质的音乐主持人’。”(王俊)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娜】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