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走过百年 再读辛亥

2011年10月20日 15:00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840年以后,中国惨遭列强凌辱,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北京……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签署,一声声亡国的警钟敲响,在后来70年里,始终伴随着国人。期间,一次次奋勇的反抗终告失败,一次次努力的革新戛然而止,兴办洋务,送幼童出洋,建立水师,我们不是没有去尝试,但甲午一战,全军覆没,一切灰飞烟灭,裂土失地,百年过后,仍然芒刺在背。

  如果说那时的自强图存,一开始还局限在维护满清的统治上,那后来的革命与保皇的论战,但却已开始寻求本质上改变国家落后命运的良方。但是,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曾经浮现的一缕曙光终没能照耀整个中华大地,留下的却只是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和谭嗣同那“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容就义的诗句。

  但历史的脚步终未停滞,一种比保皇思想更进步的,让封建帝制绝迹于中国的共和革命理念开始萌芽,茁壮成长。一个叫孙中山的人出现在改变时代进程的舞台上。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期间经历多少次起义失败,无数次流亡遇险,但他所主张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共和理念却着实给苦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乎,海内外革命浪潮滚滚,众多有识之士群起响应。1911年,随着武汉的一声枪响,中华大地被革命的浪潮席卷,腐朽的满清终告倒台,千年封建帝制也就此结束。中国蹒跚地迈入共和时代。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民党退居台湾,两岸从此隔绝。弹指一瞬间,60年已过,两岸终又开始热络交流,这是辛亥后100年中国历史的走向。前38年,一个永远不复现于中国的皇帝名号确是没有了,但社会的结构却未在根本上发生改变。中国依旧苦难,甚至共和创建以来,呼民国不如大清者也大有人在,所以有人说这场革命失败了,但就像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所说 :“中国近现代史走向共和政体的民治时代,已经是改变不了的客观实在,是不能掉头的,民国搞得再糟,历史方向是无法改变的,而之后的阵痛,也是避免不了的,这是辛亥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而诛心论之,一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薪火相传的辛亥精神又是何其伟大。”

  而后的60年,在海峡的另一边,经历威权时代的白色恐怖,那里走向开放,民主理想甚至一度并不遥远。如今,台湾不再有革命与保皇的论战,却无时无刻不萦绕着家国认同的分野,新一代也在这种混乱中一点点迷失。中华民国的国旗,国号虽然至今被安奉,但却又时常被撕裂,被借壳,时常被束之高阁,时常又被莫衷一是。辛亥精神要靠谁来继承?政客的操弄,社会的撕裂让这里沉沦,那段半个世纪的殖民历史 更成为民族永远的的伤痛,光复了60年,依然不能弥合。但我觉得,“倘若重新树起民族的标杆,纵有沟壑万千,仍不失希望,终将还是会成为一片乐土。”

  而在大陆,“中华民国”的“国号”没有了,“国旗”不见了,但更迭它的人,却一步步实现着先驱者的目标与理想。再也没有坚船利炮可以肆意敲开我们的国门,被英国殖民150年的香港重新升起了中国人的旗,被葡人占据了400多年的澳门也重回怀抱。孙中山《建国方略》里的伟大构想已成现实,铁路通到了天山脚下,通到了世界屋脊,他规划的大港,东方大港,北方大港,南方大港也都一一实现,甚至比他当年设想的要多,要快,要高,要远!!!而这样的功过是非,之于辛亥的革命理想,又该如何论断,探索中的讨论从未间断。可贵的是,大陆不会再为这样那样的争论停滞倒退,虽有问题,但却始终一点点的前进。

  每年10月10日,两岸都纪念辛亥,是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还是纪念“中华民国”的“国父”,见仁见智。但借由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传承连接起来的民族情感,却远比纪念本身更有意义。

  走过百年,千帆数尽,重读辛亥,什么才是辛亥精神?对两岸中国人来说,绝不是在争论谁于革命贡献多寡。唯有放下历史包袱,为真正实现一个平等、自由、富强的中国共同努力,才是不枉先烈当年的牺牲奉献。恩怨再大,终有理清的一天,到时大家相逢一笑,还是要携手努力,共创未来。唯此,也才能彻底洗刷我民族百年来屈辱的历史,抚平那深埋心底的伤痛,让中国人真正抬起头来,自立于世界,而这也才真正是辛亥精神的真谛所在。

  恰逢辛亥百年,特此谨记,望两岸同胞铭记历史,薪火相传共勉之。(王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