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北如何抵御水患:近年力推“总合治水计划”

2012年07月26日 16: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2001年的“纳莉”台风,对台北市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短时强降雨造成台北城大面积淹水,交通大乱,灾损惨重。“吃一堑,长一智。”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局长张培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台北近年力推“总合治水计划”,希望以更先进的理念有效提升城市抵御水患的综合能力。

  台北盆地的特殊“水情”

  11年前,“纳莉”台风携带的丰沛雨量重创北台湾,人口稠密的台北市、台北县(今新北市)以及基隆市合计淹水面积达6640公顷。

  当时,流经台北市的基隆河水位暴涨,突破警戒水位后从堤防缺口灌入城区,让这座城市变了模样:主干道忠孝路被人们形容为“忠孝大河”,家具、杂物四处载沉载浮,停车场里泡满了汽车、摩托车,“捷运”(城市轨道交通)因地下轨道及站点进水而全面停驶,有市民为了抢救爱车而失去了生命……

  有着水利专家背景的张培义向记者介绍了台北市特殊的“水情”:台北地处盆地,上游有2个大水库,基隆河横贯而过,西有淡水河,南有新店溪、景美溪,此外还有“次要河川”和“支流河川”8条;平地年均降雨量约2900毫米,山区则高达4500毫米,每年的汛期从5月到11月,其中7到9月为台风季。

  “这段时间里,我们是最紧张的。”张培义说,天灾常常是难免的,我们要做的是减低损失、保护市民。

  台北的防洪排水建设与管理

  台北市水利处副总工程司陈郭正介绍说,该市的防洪排水主要由河川系统、雨水下水道系统和抽水站系统构成。

  他告诉记者,基隆河、淡水河、新店溪和景美溪4条“主要河川”的堤防在200年一遇标准上加高1.5米;“次要河川”双溪的堤防在100年一遇标准上加高1米;其他8条“支流河川”的堤防在50年一遇标准上加高0.8米。

  雨水下水道的设计降雨强度,平原地区以5年一遇为标准,每小时流量为78.8毫米。计划兴建长度约540公里,到2011年底已完成约522公里。

  此外,台北市目前共设置64座永久雨水抽水站和21座临时雨水抽水站,共有402个抽水机组,总抽水量达每秒2093立方米。

  陈郭正告诉记者,台北市对防洪排水设施每年要做2个阶段初检,之后再进行复查,还有不定期的检查。对于下水道系统,除了日常的定期清理外,在汛期更投入2倍的人力。

  张培义还介绍说,“纳莉”台风之后,捷运系统将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到了200年一遇标准上再加高1.1米,增加了自动防水闸门。此外,市政府还对民众在自家装设放水闸门提供50%的经费补助。

  推广“渗透”“储留”的治水“新方”

  “防洪排水设施增扩建的空间有限,我们需要有一个复合性的治水系统,要纳入民间的力量一起来防治水患。”陈郭正说,“总合治水计划”的提出和推动,就是为了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地解决城市水患问题。

  他分析说,近年来气候变迁使极端降雨频率增加,而城市持续高度发展,土地开发建设不断扩张,造成原有农田、绿地面积大量减少,这使得地表透水率显著下降。遇到强降雨,雨水下水道和抽水站系统负荷量毕竟有限,城市低洼地区淹水的几率就会增加。

  “所以,台北市从2006年成立了‘总合治水推动委员会’,提出通过增加绿化、透水铺面、雨水储留设施以及调节池等保水措施,以‘渗透’和‘储留’方式减轻传统排水系统在高峰段的负担,降低淹水的风险。” 陈郭正说。

  他告诉记者,台北市订立了相关规定,要求开发项目必须有透水、储水设施,下水道排量也有限制,并推出了奖励办法。

  记者还了解到,台北市2005年订定了相关保水作业标准,要求公共设施用地开发必须有涵养水土和储留、渗透雨水的功能设计。截至目前,台北市推动保水设施案共计110件,总保水量体约33.8万立方米,包括停车场、公园、学校、人行道等公共设施用地。

  此外,台北市还持续推动建筑物雨水回收再利用,楼地板面积总计超过1万平方米的新建筑物依设计规范设置了相关系统,从2008年至2010年共计完成105件,总储留水量达49994立方米。

  “听说前几天北京遭遇60多年一遇的强降雨,造成严重的淹水灾情。”张培义对记者说,“这么大的雨量,对城市防洪排水来说确实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我想,在防治水患方面,台北和北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记者陈键兴 齐湘辉)

【编辑:郭思远】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