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历史证明九二共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012年11月02日 10: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推进两岸协商过程中,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重要共识——“九二共识”。今年是“九二共识”20周年,华广网今日刊载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原所长吴能远的文章分析指出,历史证明,“九二共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全文摘编如下:

  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认同或否认“九二共识”成为选战胜负的关键。选举结果,坚持“九二共识”的马英九获得连任,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九二共识”的胜利。马英九说,事实证明“九二共识”是台湾真正主流民意。

  败选的民进党也出现了检讨的声音,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指出,蔡英文从一开始就喊出反对“九二共识”,这绝对是整场选战最严重的错误战略,党内人士应该有高度共识,民进党非转型不可,起码要务实面对“九二共识”。民进党中常委段宜康也呼吁民进党应该诚实面对“九二共识”。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吕秀莲说:“历史就是历史,‘九二共识’的确存在。”吕秀莲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专访时说,所谓“九二共识”,它是一个关键的文件,是1992年11月3日,海基会给海协会传去的一个经过当时台湾主管机构同意的稿子,内容是双方在确立“一个中国”原则下,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而这“一个中国”的内涵,就是海峡两岸同时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当1992年11月3日,大陆收到台湾的传真以后,对该文稿的内容表示认同。为此,吕秀莲表示:“我觉得历史就是历史,大家要搞清楚,不要再否认‘九二共识’。”

  诸多海峡两岸围绕着“九二共识”的相关文件和直接参与达成共识的当事人的回顾都证明,“九二共识”确实是历史事实。尽管“九二共识”的名称是后人概括的,但是“九二共识”的内容却是确定不移的。201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美国檀香山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强调指出,“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两岸正式授权的民间团体达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这体现了对待两岸间政治问题的务实态度。认同“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讨论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连战表示赞同胡锦涛总书记的意见。连战说,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两岸经贸互惠与繁荣的基础,也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凭借。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之所以确立共识显得必要,是基于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一个中国是客观事实,是两岸关系维系和平发展的基础。

  其次,当时台湾内部出现一些偏离一个中国的杂音,将会严重干扰两岸关系发展。

  第三,两岸在事务性商谈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因为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是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的。

  在上述情形下,1992年8月1日台湾当局“国家统一委员会”就有关一个中国涵义问题做出结论,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同年8月27日,海协会负责人通过新华社对此作出回应,表示: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涵义。于是,海峡两岸经由反复协商,终于达成了“九二共识”。共识中,海峡两岸都表明了“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异的处理。2011年8月28日,当时曾经担任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的马英九证实,“九二共识”确实存在,这就是19年前两岸都明文表示,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九二共识”的内容很清楚,就是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共识,双方也都接受。

  由于“九二共识”的确立,海峡两岸才先后举行了“汪辜会谈”和“汪辜会晤”,两岸两会开展了事务性协商,直至1999年,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严重违背了“九二共识”,两会协商被迫中止。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坚持“一边一国”“台独”路线,两岸关系到了危险的边缘,直到2008年代表国民党的马英九当选,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两会重开协商,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繁荣局面。(吴能远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编辑:夏涵】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