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北最后一家铸字行:保护中国优美的造字哲学

2012年11月17日 19: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台北最后一家铸字行:保护中国优美的造字哲学
图为张介冠展示铸字行文创产品。中新社发 路梅 摄

  中新社台北11月17日电 题:探访台北最后一家铸字行

  中新社记者 路梅 董会峰

  生火,把熔炉烧到350摄氏度,使铅块融为铅水。作为一间铅活字铸字行的老板,张介冠每天早上的工作从7点就开始了。一汪亮闪闪的铅水,小心地倒进铸字机的模具里,经过冷却、脱模、修边、抛光,就成为一枚字体优美的铅活字。然而,这已经是台北最后一家铸字行。

  十一世纪诞生的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毕昇发明的泥活字传入欧洲400年以后,德国人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铅活字版印刷术,在1450年前后开始使用铅合金浇铸活字排印书籍,加快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台湾经济起飞,商业繁荣,各种印刷需求大增,带动铅字印刷产业进入鼎盛时期,开一家铸字行需要台币数百万元。1969年,父亲筹资开办了“日星铸字行”,当时才十六七岁的张介冠就随父亲入了行。

  电脑的普及应用成为铅字印刷最大的威胁。张介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电脑排版印刷开始应用,其成本仅是铅字印刷的一至二成。不到10年的时间,铅字印刷已被全面取代,铸字行的生意也一路下坡,市场的迅速萎缩令业者反应不及,纷纷关门歇业。

  看着同行一家家消失,张介冠却对客户承诺,只要台湾还有铅字印刷厂,“日星”就会一直走下去。时至今日,持续亏损的“日星”仍在苦撑,印刷月营业额甚至不到1000元新台币,不及鼎盛时期的万分之三,张介冠说,除了坚守承诺之外,更因为汉字和活字印刷术都是人类文化非常重要及独特的部分,自己有义务去保留和传承。

  由于“铅”在闽南语的发音中与“缘”同音,台湾的传统婚庆12礼中就有“铅钱”表示姻缘,有的顾客会出于好奇购买自己名字或特别意义的铅字块当做礼品。原本是印刷工具的铅字如今当作工艺品出售,也是无奈的“文创”。张介冠并不希望铸字行沦为单纯的礼品店。

  “铅字的字形全部来自手工设计,不像电脑造字那样平滑。铅字要在固定的方块里呈现最理想的状态,笔画的处理上要有很多考虑。1万多个铅活字,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形态,排列成篇时又要有整体协调的美感,这是铅字最难把握却也是最有韵味之处。”说起铅字,张介冠如数家珍,“中国文化优美的造字哲学,我们应该保护它。”

  今天,冷清的日星铸字行迎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大多是设计系的大学生和平面设计师。张介冠向他们介绍铸字的历史和工艺,带他们参观铸字机,体验简单的活版印刷流程。这是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协助日星铸字行永续发展的一项尝试,即成立“日星铸字行小型博物馆工作坊”,希望能够让年轻人了解活字印刷,并在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延伸应用,使这一传统技艺与文化,重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60岁的张介冠说,“这是台湾最后一家铸字行,如果我的子孙不愿意继承,我希望日星最终能够回归社会,归全民所有。”在他递给记者的铅活字印刷名片上,排列着“昔字、惜字、习字”三个词,字体格外隽永。(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