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学者:马英九遇信心危机 患“跛鸭症候”

2013年02月16日 1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马英九。

  中新网2月16日电 台湾《旺报》16日刊载了台湾学者陈清泉的投稿文章,文章指出,马英九正在面临第二任期当局领导人的“跛鸭症候”,但如果马能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未来任期内可以预见的挑战,带领台湾走出困境,那么即使马英九麻烦重重,他也不至于被称为失败。

  文章摘编如下:

  第二任期领导人的“跛鸭症候”(Lame-duck Syndrome)来自于政治权力的焦虑与统治者的信心危机,陈水扁如此,马英九也不例外。

  台湾正面临岛内外的诸多挑战,而一个弱势的当局领导人是否应能应付这些内外政策与政治变迁?马英九的政治处境,对台湾与东亚区域政治的将来有直接的影响。从2012年1月开始,马英九和“陈冲内阁”的连串行政作为,开放美国牛肉进口、禽流感疫情管控、油电双涨及课征证所税看出,即使民意强烈反对,但马当局和其团队仍一意孤行,即使民意支持度掉到13%也无所谓。

  第二任期的当局领导人通常在遇到政策瓶颈或社会的反弹时,因动辄得咎,执政团队被逼得无所适从,最终丧失应变能力,从而导致领导人的失败。疲惫却又自信、傲慢,让当局领导人及其幕僚在决策上开始犯错。第二任期的领导人,不仅旷日废时地不断在修正错误,有时还会拒绝承认错误,甚至连外界对与错的论辩都置之不 理。可以说,正是由于马英九有信心危机,使其领导的团队陷入麻烦的迷宫,始终走不出死胡同。

  Forrest McDonald在《美国的总统:知性的历史》(The American Presidency: An Intellectual History)一书中,针对第二任期当局领导人的“跛鸭”现象,有以下观察:一、第一任期的领导人挟其声望发挥对同党议员的提携果效,即所谓的“衣裾效应” (coattail effect),因此同党的议员乐于靠拢,相互得利;二、第二任期的行为会明显傲慢自大,踌躇满志,任用亲信,这种傲慢自大在一两次事件后就会引爆“跛鸭症候”;三、第二任领导人通常都会冒险,但对外事务复杂的程度超过第二任领导人的能力范围;美国的第二任总统只要是涉及外交事务的,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焦头烂额,甚至留下骂名的。

  马英九当下的处境是,除非在任内与大陆签订两岸和平协定,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成功的台当局领导人。目前他是遭遇麻烦的当局领导人,而政策失当的结果,渐次转向成为失败的领导人。遭遇麻烦的领导人与失败的领导人之间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依旧受到死忠选民的支持,而后者则弄到被自己的死忠选民所唾弃。此一关键性的差别,证诸2012年删除退休军公教年终慰问金开始,到今年春节前的18%改革草案出炉,军公教人员因而心生不满,“扛着蓝旗反蓝旗”的风潮逐渐酝酿且持续发酵中。

  连任成功的当局领导人,会陷入保留或更换旧团队的矛盾和挣扎,此乃源自于权力的诱惑。通常第二任期的当局领导人会给部分留任的旧团队成员一些时间,以延续政策的推行,但当施政作为危及当局领导人的统治正当性时,更换旧团队是必然的结果。执政团队的更迭和当局领导人的应变能力有关。遭遇麻烦的当局领导人在麻烦来临时,毕竟还能给人“掌控全局”的感觉。

  与此相对,当失败的当局领导人遇上麻烦时,只能徒然向人民展示其无力感与应变能力不足。执政的无能造成基本盘的信心危机,导致其失败。如果当局领导人本人或其执政团队核心成员卷入贪腐丑闻,将导致人民认为当局领导人纵容罪犯,甚至本人是个罪犯,对其政治道德与清廉产生质疑,信心危机的引爆速度就会更快。

  展望未来,马英九可能会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未来任期内可以预见的挑战。如果马英九能够着手处理已然爆发的信心危机,同时在所余任期内,推展有效的重大政、经政策,带领台湾走出经济困局,并以兼任党主席之位,处理国民党党产、改革国民党的政党形象, 重视泛蓝基本盘选民的支持,稳住信心危机的跌势,如此,即使马英九曾遭遇麻烦,也总不致沦为失败的当局领导人。(作者为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编辑:王栋】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