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苏贞昌"矛"与蔡英文"盾"要先打一架?

2013年02月16日 1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16日电 台湾《联合报》16日刊发社论指出,如果把苏贞昌领导的民进党中央之攻坚战略比喻为“矛”,那么前主席蔡英文主张善用民间力量,导社会改革的柔性策略,则更像一面“盾”;面对众多问题,民进党能否整合自己的矛与盾,而发展出一套符合台湾利益的战略?或者双方的矛与盾要先打一架?

  全文摘编如下:

  春节刚过,民进党传出两种味道不同的政治讯息。在党机器方面,扬言3月起要开始遍地烽火地“反核”,让战火一路烧到2014年的“六都”选举。在另一头,暂无职务在身的蔡英文则提出软性战略,呼吁绿营善用支持力量,要让人民自己站出来发声,主导社会改革的过程。

  两种战略都是针对国民党而来,但思考基调和动员诉求皆有不同,也反映了民进党内对于自身政党角色反省的差异。民进党中央的战略,仍坚守其传统的“战斗路线”,要在立法机构和街头双线点火,用绵密的攻势杀得执政党喘不过气来,以便在“六都”选举坐收渔利。蔡英文则认为,民众对当局失能已有自己的观察和反省,也有些社会力量开始集结,民进党可以善加利用。言下之意,蔡英文对于一味以政党或立法机构作为主战场的策略─包括罢免马英九,显得更为保留。

  如果把苏贞昌领导的党中央之攻坚战略比喻为“矛”,那么前主席蔡英文主张善用民间力量的柔性策略,则更像一面“盾”。民进党能否结合“矛”与“盾”之长,来攻击国民党之不备,值得观察;但更有趣的部分,则是2年后的民进党2016年“大选”的初选之争,若苏、蔡再碰头,究竟会是苏贞昌的“矛”胜?还是蔡英文的“盾”赢?

  简言之,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政治人物除了对外的“争”,还有对内的“竞”需要处理。在苏贞昌而言,目前担当党主席之职统领党机器,拥有更多的资源及发挥空间;如能带领绿营冲刺屡建奇功,未来形势当然对他有利。但反过来看,如若他领导期间建树不多或成果不丰,却因攻势猛烈导致社会焦虑不安;那么,蔡英文轻松割稻尾的机率就大增。看民进党前两届“大选”初选的惨烈内斗,伤痕斑斑,在在可考。

  观察苏贞昌的领导,一年来并不十分顺遂。从政党走向看,民进党去年虽利用马英九的施政不力,稳住4成的民意支持;但民进党的路线和风格基本上没有多少开展及新意,令人失望。包括民进党主要病灶的大陆政策应如何调整转向,党内杂音日增,苏贞昌却始终无法提出更前瞻的开示或建立阶段性的规范,导致党内各行其是。更遗憾的是,苏贞昌选在钓鱼岛事件风头上赴日访问,不仅未能严正表达台湾立场,或强化台湾“主权”或渔权的宣示,反而留下“向日本倾斜”的印象,是一败笔。

  在准备未周的情况下苏贞昌勉强出访日本,最后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负面评价居多,得不偿失。不仅如此,这也暴露了民进党“为反而反”策略的本质弱点。在台湾,民进党单纯以“在野”的角色来诠释其反对立场,或许言之成理;但放到外事关系上,尤其是像钓鱼岛事件这类超乎两岸事务而关涉多方利害时,此一态度便显得破漏百出。民进党在外指责及唱衰马英九团队,让台湾受窘,即已失格;更何况,钓鱼岛今天已发展至“主权”之争,苏贞昌却将之降低为渔权问题,岂非自我矮化与弃守?美国因美日安保条约而偏倚日本,但台湾岂可因此自弃保钓之立场?若只是为了“反马”而故唱反调,民众如何相信民进党真有爱台之心?

  论外事能力,从蔡英文上次出访表现看,无疑更胜苏贞昌一筹;论政党走向的随时推移,蔡英文最近的提法也似乎更具新意。其间差别,其实不在议题的选择或攻势的经营,而是蔡英文的软性战略纳入了更多“民众”与“社会”的思考,认为民进党的路线不能只有纯粹的政党取向,却忽略社会观感及社会互动。这点,应是苏贞昌路线所未见的盲点。

  以反核为例,从矛的观点,反核只是“手段”,要打得蓝军手忙脚乱,目的则在“六都”选举的胜利;从盾的观点,反核本身就是“目的”,需要落实论证和行动,不能只是虚晃一招。问题是,民进党能够整合自己的矛与盾,而发展出一套符合台湾利益的战略吗?或者双方的矛与盾要先打一架?

【编辑:郭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