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夜市成长奇迹:当官的被摊贩骂到没脾气

2013年04月17日 10:23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基隆夜市人声鼎沸

  近日,一张城管与摊贩“对跪”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传,城管人员的尴尬和无奈尽显。

  不管在台湾还是大陆,在城市管理者与摊贩这一场猫鼠游戏中,如果立法不严或管理方式过于粗放,作为命令执行者的人就会被放在一个“两头受气”的情境:对下,他们是管理者;对上,他们是执行者。

  如何扮好中间桥梁的角色,需要更多想象。

  占道经营 建立信用档案

  信用档案的建立,让流动摊贩有了“家”的概念,除非今后不在这地盘混,否则就要遵从这里的秩序与管理,而回报就是,你可以在此地经营,养家糊口,落地生根。

  历经岁月洗礼,台湾夜市茁壮成长。

  夜市里,你随便走进一家小吃店,会发现老板展示的营业执照,竟然超过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夜市管理,逐渐深化成一门讲究的学问。

  “早期,‘走鬼’满地跑,夜市里面一片脏乱。”张老板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六合夜市里经营,“但这里交通便利呀,人气很旺,摊贩赶也赶不走。”后来,只好由警方出面,将挤占交通的商贩引导到一处,统一管理。

  “那时候,对违章经营,没别的办法,就重罚!”张老板回忆,“有的人会拖延啊,但若不缴纳罚款,就会被计入信用档案,会影响各种手续办理,最严重的,还会被限制‘出境’!”

  信用档案的建立,让流动摊贩有了“家”的概念,除非今后不在这地盘混,否则就要遵从这里的秩序与管理,而回报就是,你可以在此地经营,养家糊口,落地生根。

  当夜市成型,各种有证摊贩齐聚的时候,无证的流动摊点,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食品卫生 设置热量表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花的每一毛钱,都要有它的出处。只有服务好客人,生意才会红火下去。

  夜市的食品,以好味、便宜见长,但在成本管控的原则下,食品卫生,成了夜市管理者十分头疼的问题。

  “以前,很多摊贩边炒菜边抽烟,那烟蒂都掉进去了,若你是客人,你什么感受?”将心比心,台北宁夏夜市观光协会总干事林定国采用的是柔性策略,在他的“唠叨”下,管理慢慢见到成效。“最好的管理,就是相互之间的情感维系,培养共同荣誉感。”

  作为全台示范夜市,宁夏夜市还有一个“法宝”,就是要求每位摊贩,要标明食品的热量表。“我们也是与时俱进。”林定国说,过去物资缺乏,大家缺吃少穿,现在民众的饮食习惯变了,更注重健康、养生,管理者就要做好服务。

  有人认为,宁夏夜市此举纯属 “龟毛”,但林定国很坚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花的每一毛钱,都要有它的出处。只有服务好客人,生意才会红火下去”。

  环保问题 成立商户自治

  要实现持之以恒的管理,还是要设立商贩自治委员会,还权于民。虽然这过程同样困难重重。

  夜市人流量大,小吃产生的油烟、垃圾等问题多,怎么管?

  作为全台湾第一个环保夜市,宁夏夜市得了台北市政府很多 “赞助”——— 全面设置油脂节流器、油烟负离子过滤器等,各种官方辅导的环保举措,都在此实验并推广。

  但推广的初期,困难重重。

  “摊贩因生活习惯被改变,会不高兴,会骂!还有些人利益受损,骂得更大声!”林定国说起来云淡风轻,但他直言,长年施展“唠叨功”的副作用,就是自己被“磨得没脾气了”。

  而要实现持之以恒的管理,还是要设立商贩自治委员会,还权于民。虽然这过程同样困难重重。

  例如六合夜市,从1949年形成,到1961才成立自治组织,其间摊贩们还推举代表向议会及市府等有关单位陈情,最终官方才准予设立委员会。

  此后,会员每月自动缴交管理费,清洁费、卫生费等公共支出,就由委员会负责。

  形象不好 微笑服务很重要

  当社会日趋进步,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社会底层的摊商,已经逐渐在适应被时代赋予的新角色。

  夜市吵闹、脏乱,附近住户民怨大,怎么消除?

  “夜市促进地方繁荣,但又影响市容美观,如何消除住户的负面印象?”基隆庙口夜市饮食摊贩小组总代表谢文贤表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敦亲睦邻”。从生意中赚到了钱,他们也回馈社会,不但包揽了夜市的24小时清扫,还为邻里担任义务消防员,甚至还捐款购买消防车和救护车。

  此外,有些夜市也在尝试推广“统一着装”。像庙口夜市的64位摊商,就自动穿上白色制服,营造专业形象。

  “之前六合夜市也这么做,但摊商觉得麻烦,又嫌白色制服容易脏,最后变成‘有官员来巡视才换上’,做表面功夫”,六合夜市自治会顾问詹金翰说,后来自治会又将制服改成绿色,经过一段时间,大家才慢慢适应。

  “亲切的笑容,友善的态度,是我们的软实力!”基隆市交通旅游处长王圳宏表示,庙口夜市的商家们都习惯带着笑容经营,并与客人闲话家常,让顾客感觉就像是在家里用餐,轻松自在。

  可以说,当社会日趋进步,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社会底层的摊商,已经逐渐在适应被时代赋予的新角色。

  延伸阅读

  现代秩序与管理艺术

  “夜市里的现代秩序,是一门高深的政治经济管理艺术。”台湾学者余舜德对夜市管理颇有研究,“要看政府希望夜市以什么形式存在?当现代都市的秩序加诸夜市时,能容许多少传统氛围?”

  存在的就是合理。夜市从民间走来,历经风雨,形成了一种既定的习惯和格局,当现代城市建设横空出世,旧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可能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形成阻碍。要不要保留?以什么形式保留?怎样才能将加快发展与保护传统的摩擦减小到最少?二者能否齐头并进?都是现代高层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靠近新加坡中国城的史密斯街,就像小型版的台湾士林夜市。1982年,新加坡大力扫荡史密斯街,从此小吃摊销声匿迹。2001年,新加坡从统一打造餐车、摊位要卖哪种小吃开始,对史密斯街进行改造,改造的模式与百货公司的美食街一样。

  但新加坡政府重塑出的夜市风格,被搬到台湾后却不成功。

  2003年,台北市政府就采“新加坡经验”打造了一个新型夜市:一栋漂亮崭新的圆形玻璃帷幕建筑,耸立在川流不息的车阵中,取代了原先铁皮屋建成的圆环。

  但玻璃帷幕造成西晒严重,以及内部动线设计不良等,搬入新圆环的老字号并不多,民众也没有意愿穿越车道,进入消费。

  3年后,圆环黯然画下熄灯号。

  显然,在为夜市换上新装与保有传统之间,需要更多想象。同样,“台湾经验”适合在厦门移植吗?厦门的哪个地段,适合在“建国际观光夜市”上着力?同样具有想象空间。

  就如此前曾在微博上引起广泛讨论的“在鼓浪屿上建夜市”,围观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赞成者也不少。建与不建?如何建?如何管?如何与岛上居民和谐共处?都是厦门的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海峡导报记者 林靖东、张燕娟)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