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高考这些年 “学霸”考遍文理科十门功课

2013年06月08日 08: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2001年7月1日,台湾遭遇40年来最热的天气。坐在台南的考场中“烤”试,21岁的郑宏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赶上这趟“末班车”。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台湾高等院校联合招生考试制度(联考),于2001年7月3日正式画上句号。回忆起12年前的“末代联考”情景,后来已顺利考上台湾清华大学外文系的郑宏斌还是感叹“紧张”。

  1954年,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4所大学首次举行联合招生考试,考生近万人。此后,联考逐步扩大到几乎涵盖所有高校。

  当年,台湾的大学录取门槛极高,高中生常常是“出了学校进补校”,“补习经济”应运而生。台湾经济起飞后更出现“考季经济”,高考前饭店有“考试房”,超市有“考季热卖”专柜,药局有“考生补脑”用品。

  连台铁公司也抢搭考试风。“追分”、“成功”、“大庆”、“台中”都是台湾的地名,由于“大庆―台中”的火车票换个方向读就是“庆中台大”,“追分”和“成功”两个地名十分吉利。考季前,从追分站至成功站、从大庆站至台中站的火车票炙手可热。

  “临时抱佛脚”也是台湾“高考”前一景。记者在台北龙山寺的文昌庙看到,玻璃柜中塞满了学生的准考证复印件。据了解,每年大考前龙山寺祈福法会还会举办考生专场,将“加持”过的2B铅笔和圆珠笔发送给考生和家长。家长上香外,还要准备代表聪明的大葱、勤读的芹菜、好彩头的葡萄和文思泉涌的矿泉水这些特殊供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联考”所赋予的“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机会,让许多出身贫寒的学子都得以“跳龙门”。

  重应试轻素质、一试定终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社会对“联考”弊端的批评也越来越多,改革呼声日高。2002年,台湾开始全面推行“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实行招、考分离。

  简言之,大学入学考试分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学测,类似大陆的高中会考)和指定科目考试(指考)两种。“学测”考试时间在每年1月底或2月初,最先打响入学的第一枪,成绩为高校“甄选入学”提前抢学生的标准。

  甄选入学制又分学校推荐和个人申请两种。前者中的“资赋优异保送”制度,让一些“偏科”学生再不用担心总分不够也可上到名校;而“繁星计划”则是照顾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区域平衡”制度下进入名校,体现教育公平。

  学生个人申请部分,可自由报名六个志愿。记者从台湾大学入学甄选委员会得知,今年个人申请部分共有台湾71所大学院校的1762个院系参加招生,招生总额达46908个。

  台湾“明星高中”台北中山女中教务处主任杨全琮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共有935位高三应届生,其中有300多位已经通过“甄选入学”的方式升学。

  如在“甄选”过程中没有被心仪的学校录取,学生还可参加7月1日至3日举行的“指考”。“指考”分社会组(分文、法、商,相当于大陆的文科)与自然组(分理工医农,相当于大陆理科),有点类似大陆的“3+X”,语文、数学、英文都是必考科目,社会组往往要加考历史、地理,自然组考物理、化学、生物。

  不过,由于考试和招生负责的单位不同。考试科目由大学各科系自行决定采计,并可参酌加权1倍、1.25倍、1.5倍、1.75倍或2倍。所以考生考完,还要看各大学科系要求的填志愿。有“生猛”的“学霸”怕漏考,甚至考遍“文理科”的十门功课。

  “多元入学”是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呢?一位常年跑台湾教育新闻的资深记者张先生对记者表示,这部分负担转嫁给家长,变“多钱入学”了。

  他说,由于个人申请的报名费每次1500元(新台币,下同),学生报6次就9000块,这还不包括一些杂费以及奔波各校参加笔试、面试的交通、住宿费。有时候家长还要陪着学生一天之内南北奔波赶场,申请三个月下来人仰马翻,花两三万块钱是常事。

  同样困扰台湾的,还有与低失业率、高录取率对应的“大学生贬值”现象。去年的“指考”虽然录取率创下8年新低,但仍有88%的录取率。2010年,台湾还曾创下考生最低原始总分只需10分(3科)就可登记(即申请),媒体揶揄为上大学“十分”容易。

  不过,像台湾大学这样的名校依旧难求,状元还是看点。杨全琮说,指考放榜后,媒体还是会热捧各类组的状元,一些学校如果有“状元”,也会发布新闻稿“公告天下”。(记者李寒芳 裴闯)

【编辑:郭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