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筑信研讨会”为两岸军事互信提供新思维

2013年06月28日 16:4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和台湾两岸统合学会邀集两岸退役将领、学者专家共约30名参与在北京举行的“筑信研讨会”。台湾《旺报》今日针对该研讨会内容发表社评。文章指出,和平应该是两岸值得追求的最高价值。从“筑信研讨会”所发表的共识文中,可以了解此次研讨会的重大意义在于为未来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政治对话提出了新的思维。同时文章表达了对尽早达成协议以结束敌对状态、建立止戈和平机制的希望。

  社评摘编如下: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和台湾两岸统合学会邀集两岸退役将领、学者专家共约30名参与在北京举行的“筑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止戈与立信”,会议达成重要共识,以表达两岸专业人士对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看法。

  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最早由台北方面提出。1998年4月17日,当时的“行政院长”萧万长首先提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将有助于互信之建立并避免战事引发风险的看法。同年6月李登辉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亦首度公开建议在两岸军事方面建立某种机制。2000年民进党“执政”,6月3日“行政院长”唐飞在首次施政报告中提出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2002年7月13日“国防报告书”首次呼吁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2004年2月3日陈水扁提出两岸签署“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协定”的构想。2006年5月20日,陈水扁公布2006年“国安报告”,其中强调两岸应建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包括建立预防军事冲突措施。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与连战主席会谈后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其中第二项提出:“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至此以后,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成为两岸的共识。

  2008年马英九执政初期有推动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之议,自2009年中期以后,马当局不仅不再主动提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亦不推动涉及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对话。

  和平应该是两岸值得追求的最高价值。虽然两岸自2008年起进入大交流、大发展的阶段,但是两岸之间既无和平协议,亦无结束敌对状态的共同声明,也无任何有助于避免危机冲突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致使两岸关系仍存在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次在北京召开的“筑信研讨会”充分就阻挠两岸军事互动的因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李登辉与陈水扁时期以“国与国关系”为基础的思维来处理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是无法得到大陆回应的主要原因。另由于两岸军事实力有差距,以及台湾对美国的军事依赖,担心一旦与大陆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美国对台的态度将会改变,且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政策将更不容许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关系。美国因素因而成为马当局不愿与大陆进行政治或军事安全对话的最主要原因。

  从“筑信研讨会”所发表的共识文中,可以了解此次研讨会的重大意义在于为未来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政治对话提出了新的思维。第一、“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政治互信的体现。西方处理军事互信的所谓“国与国”思维,不适用于处理两岸军事安全问题,而必须在“一中架构”中处理;第二、两岸应“以中华文化的止戈与立信精神,及同为一家人的理念,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作出进一步安排。”这表示未来两岸应以“止戈和平”取代“军事安全”的思维,以“立信”为“互信”的基础,以“同为一家人”作为两岸建立机制的主体。

  “筑信研讨会”是两岸民间第一次军事安全机制问题所进行的对话,也是未来制度性互动的起步,并以公开方式进行,可减轻外界顾虑,值得高度肯定。我们也寄望两岸有关方面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着想,以人民福祉大局考量,尽早达成协议以结束敌对状态、建立止戈和平机制。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