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评析肥胖根源:医学界准备好了吗?

2013年10月10日 1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愈来愈多的科学实验都指向肥胖者对富含脂肪和糖的饮食偏好是一种和上瘾没有两样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台湾《新生报》10日刊载社论表示,虽然医学教育强调同理心,即使病人已经被麻醉也一样,并且谴责医疗场域对肥胖的不当比喻和嘲讽,但是医疗场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胖的问题,医疗体系和医学教育真的准备好了吗? 

  全文摘编如下:

  愈来愈多的科学实验都指向肥胖者对富含脂肪和糖的饮食偏好是一种和上瘾没有两样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肥胖者明知道超量吞下这些食物对健康会有负面的影响,但却无法控制这种非理性行为,很多时候人们不断而过量的进食这些食物的行为,其实是面对环境压力的一种纾解途径,而这些都是成瘾的行为特征,其在大脑的调控路径和酗酒、药物和毒品成瘾并没有无不同。

  过去一般认为肥胖者乃是缺乏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看法已经渐渐被新的研究,也就是大脑激素失调所稀释。研究者认为百万年的人类演化,使我们对于富含脂肪和甜的食物难以抗拒,这些食物让大脑纹状体释出脑内啡,这是令人感觉良好的大脑激素物质,而食物也会诱发脑分泌多巴胺进而更促进食欲,即使知道吃饱就该停止进食,知道肥胖有碍健康,这些脑内生成的激素已经夺取人的意志力,其作用机制如同毒品一样,人吃的愈多就愈想要吃!

  如果肥胖和药瘾一样,那么用来治疗成瘾的药物是否也可以用来治疗肥胖?而肥胖是否应该列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也就是一种精神病?这本精神医学圣经最新的第五版并没有将肥胖列入,但已经引起热烈讨论;显然地,专家们的主要考量是避免将肥胖贴上心理异常的标签,即使新一代减肥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都已经从成瘾途径出发。

  造成现代肥胖大流行的头号嫌疑物已经从过去的脂肪渐渐转到糖,尤其是从玉米加工制造的高浓缩果糖糖浆。目前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含糖饮料多是添加高浓缩果糖糖浆,而任何厨师都知道要顾客上勾的最简单途径就是把食物弄甜一些,不管是中菜或西餐都一样,从沙拉酱到饭前小菜、从主食到饭后蛋糕甜点,无一样不甜,这个时代想要避免食品中所添加的糖,只有自己勤快准备食物一途。

  医师护士一般都不会挑明病人的肥胖问题,医师会治疗肥胖病人的糖尿病、高血压、替换他们长期受压损坏而疼痛的膝关节,但是医师不会拆穿肥胖这个不方便的事实,原因有很多层面。第一是肥胖污名化的理由,医师护士犯不着触犯这个敏感忌讳,破坏医病关系。第二是医护人员缺乏导致肥胖的知识,甚至医护本身也是肥胖一家族,那则更难有立场做卫生教育的工作。第三是现行健保体制的门诊鼓励医师冲量,医师花费二十分钟卫教的报酬远远不如问诊三分钟,再开立一堆血液检验和影像检查,而后者对医院、机构和医师本身的利益都来的更大,而这也是台湾大医院门诊像菜市场一样的主因。

  医护人员不是不会抱怨病人的肥胖问题,当肥胖病人难以安排各项检查,无法装进电脑断层检查台,压坏床,超音波检查无法穿过那些层层脂肪、打点滴找不到深藏的血管、当麻醉医师难以进行腰椎麻醉,甚至难以插管时,或耳鼻喉科医师难以气切,外科医师必须划过十公分的皮下脂肪才能开始寻找目标时,此刻必须要很有修养的医师才能不绉眉头,继续他们的困难工作。

  虽然医学教育强调同理心,即使病人已经被麻醉也一样,并且谴责医疗场域对肥胖的不当比喻和嘲讽,但是医疗场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胖的问题,医疗体系和医学教育真的准备好了吗? 

【编辑:郭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