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台湾知识群体:去中国化史观将伤害两岸和平

2016年07月07日 21: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台北7月7日电 (记者 刘舒凌 陈孟统)伴随台湾新当局上台,教育主管部门“喊停”课纲微调等种种去中国化举动挑动着两岸关系中反“台独”这一敏感神经。台湾《旺报》7日举行“两岸文化脐带不能断——正视台湾去中国化乱象”论坛,就此展开讨论。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指出,两岸民间尤其是青年之间的情感已不只是表面差异。3年前为开展课纲微调,他曾就20岁至29岁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做过详实调查并发现令人忧虑的现象。例如,关于“清代巡抚刘铭传是本国人或是外国人”的问题,有55%选择“本国人”,另有38%已将这个为台湾现代化作出很大贡献的历史名人视为“外国人”。

  张亚中认为,去中国化在民进党等势力的推动下步步推进,该党执政后或将加速推动所谓“柔性台独”或“稳健台独”。但这对台湾就是好事?张亚中说,文化的连结断裂,两岸冲突、动荡的可能性只会更高。

  生活、任教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主任吴昆财归纳,“以多元价值掩盖去中国化”是推动“台独”影响的重要手法。例如,历史教科书拿出“追求学术中立”的漂亮名称,删去了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前已有大量汉人移民来台的历史,其目的是便于把郑成功、蒋介石和西方殖民者一同打成所谓“外来政权”。

  他说,为一个目标而奋斗的意识是可以营造、形塑的,教育在无形中发挥这样的功能。中华文化本应该是台湾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台湾不少政治人物不在乎,有些做法已不只是去中国化,甚至根据需要改写台湾历史,是去历史化。

  台北市家长会长协会理事长徐正文有三个孩子,分别在大学、中学和小学就读,能清楚感受到课纲变化带给孩子的影响。

  他从中看到了一些力量“欲亡其国先亡其史”的用心。譬如大谈“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不提“十大建设”、“耕者有其田、三七五减租”,甚至几乎完全抹掉蒋渭水抗日、雾社事件,正是在细微的词语、材料变化中完成对青年一代的“洗脑”教育。

  张亚中指出,为了台海长久和平,两岸有识者应认真排除成见,通过加强青年交流、增进文化历史连结、揭露民进党“假多元、实垄断”的教育政策等工作,来正面面对去中国化乱象。

  辅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认为,被选举、扭曲的教育政策所撕裂的认同,应努力透过文化将其缝合回来;应恢复原来就属于“中国”这一概念的丰富意涵,而不仅限于政治这一维度,设法引导两岸民众共享中华文化。

  如果拉长时间维度,吴昆财认为,文化的基因非人为可改变,中华文化在两岸生根、发芽、茁壮,脐带不可能任人操纵。经过时间的沉淀,台湾民众还是要去思考“我从哪里来”。(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