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青创客分享“西进”经验:“接地气”“赢未来”

2019年06月27日 21: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昆明6月27日电 题:台青创客分享“西进”经验:“接地气”“赢未来”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第8届云台会系列活动“云台青年企业家创业创新分享对接会”27日在昆明举行。多位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分享他们的“西进”故事和经验。

6月26日,本届云台会重点签约云台合作项目12个,协议金额近44亿元人民币。当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共享“一带一路”机遇,深化云台融合发展,推进辐射中心建设为主题的第8届云台会在昆明开幕,来自两岸的政要、企业家、专家学者、知名人士1000余人出席开幕式。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刘冉阳 摄
6月26日,本届云台会重点签约云台合作项目12个,协议金额近44亿元人民币。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创一代”的西进“坐标论”

  台湾金融博士游智彬,是典型的“创一代”。其西进大陆,分为实习、就业、读博、创业“四部曲”。

  2012年,正在读研的游智彬获得到义乌一箱包公司实习的机会。毕业后,他留在浙江就业。随后,他又就读厦门大学金融学在职博士,并开始创业之路。如今,其咨询公司已组建覆盖两岸的金融团队,为大陆8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提及西进的原因,游智彬列出一组数据:1992年,台湾的GDP相当于大陆的一半。到了2012年,台湾GDP只有大陆的1/20。“好的市场和机会,总是会让年轻人前赴后继。”游智彬说。

  但游智彬西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大陆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销售员。

  “为了跑销售,我一年走遍大陆多个省份。平时,还充当仓库管理员。”游智彬称,“回过头看,西进大陆,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

  游智彬认为,要想创造财富需要把握好3个坐标——区域坐标、时间坐标、行业坐标。台青西进同样如此。

  “挑好大陆这个好坐标,还需细化省份、行业。”游智彬说,他始终坚持多学习、多参与交流活动,一步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

  “摆渡人”的西进“六原则”

  会上,是创业者、也是台青创业“摆渡人”的郑博宇,分享他的台青西进“六原则”。

  郑博宇最开始被大众了解,是因为一条热搜——“就算在天桥上贴膜我也要留在大陆”。说这句话时,郑博宇刚被外派到北京,没有五险一金及休假,生病了也只能硬扛,但这并没有让他失去对大陆的信心。

  2015年末,郑博宇入职首钢创业公社,成为首钢集团首位台籍工作人员,负责台湾青年创业等业务。至今,其所在部门已服务台湾团队、企业超过3000家。

  “我创业就是帮更多台青在大陆就业、创业,在此过程中也接触众多西进的台青。”郑博宇说,总结多年经验,他认为台青西进想成功,需坚持“六原则”——靠自己、接地气、不投机、重发展、促融合、赢未来。

  “事实上,不是每个台青都得来大陆发展,但台青不能不知道大陆正在快速发展。”郑博宇建议,台青西进创业,应思考创业项目能否解决痛点,多去调研市场,多与前辈交流。此外,不管是来创业还是就业,建议台青放下优越感,重新看大陆;心态调试好,尽力去尝试;尽可能争取交流机会。

  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也提出,台青西进还需自身硬,同时也要充分把握在地属性和特质。两岸青年也应以合作代替竞争,强强联合。(完)

【编辑:卞磊】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