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台湾写真:青年返乡路漫漫

台湾写真:青年返乡路漫漫

2019年11月19日 13:2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嘉义11月19日电 题:青年返乡路漫漫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安英昭

  “从城市回到乡下务农,要创新经营模式,与长辈理念不同,多少会吵架。”嘉义县小有名气的“柿子哥”廖誌鑫,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颇为感慨。

图为廖誌鑫(左)与妻子展示柿汁漂染的布。<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远 摄
图为廖誌鑫(左)与妻子展示柿汁漂染的布。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廖誌鑫所在的番路乡,是台湾牛心柿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台约八成。兴盛时,这里有柿园约600公顷,但由于青年外流,现在只剩300多公顷。

  像番路乡这样的农业乡镇,人口外流问题已有多年。“阮欲来去台北打拼,听人讲啥咪好康的拢在那……”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闽南语歌曲《向前走》,正是台湾青年背井离乡到都市打拼的写照。

  工作机会相对较多,生活五光十色,台北等城市吸引了不少偏乡青年。但房价相对较高、工作节奏较快,也令部分青年选择返乡。

  2001年,因长辈身体不好,24岁的廖誌鑫告别“光鲜亮丽”的都市,回乡当起果农。

  收获季节,他上午采果,下午分级装箱出货。平时,要做除草、修剪果树等田间管理,一整年都闲不下来。做农活要忍受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艰辛,收入还受天气、销路等因素影响。

  2011年,番路乡柿子大丰收,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低迷,很多柿农收入受到影响。意识到“危机就是转机”,廖誌鑫那年创立“柿子哥农场”,转型发展观光农业。

图为廖誌鑫介绍柿子哥农场的情况。<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远 摄
图为廖誌鑫介绍柿子哥农场的情况。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彼时,番路乡柿农几乎都是将柿子送到果蔬市场委托他人销售。廖誌鑫认为,观光农场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减少中间商,利润会高些。

  有别于传统农户,柿子哥农场充满文创元素:墙上绘有廖氏夫妻和柿子形象漫画,院里挂着柿状布艺品,桌上摆有“柿柿如意”工艺品,晾衣绳还挂着柿汁漂染的布。

  “必须给客人留下特别印象,不然他们来一次就不会再来。”廖誌鑫说。2014年,他还投入逾30万元新台币购买真空脱涩设备,让柿子卖相更好、保存期更长,并请人研发柿子脆片等产品。

  廖誌鑫还时常在网上查询农业知识,“我需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被客人考倒。”

  像廖誌鑫这样的返乡青年,在番路乡还不多,目前当地农民多数为长者。

图为廖誌鑫展示柿子哥农场的广告牌。<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远 摄
图为廖誌鑫展示柿子哥农场的广告牌。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从事农业推广研究的台湾学者蔡宏进指出,多年来台湾农民年龄老化快速,许多农地休耕或经营粗放,农业生产萎缩。他认为,青年较有活力,较能创新,对挽救农业衰退较有帮助。

  据了解,为鼓励青年返乡,台“农委会”近十多年来实施了“漂鸟”“筑巢”“园丁”等计划,通过专业辅导等,提升青年返乡工作能力。嘉义、南投等县市还成立青年农民联谊会或青年返乡服务协会等,协助青年回馈家乡。

  不过,传统观念认为,务农并不是一份好工作,廖誌鑫等返乡青年有时会遇到“是否在城市混不下去才回来”的质疑。即便回乡发展已小有成就的青年,也要面对偏乡建设相对落后的现实,偶尔自嘲家乡“好山好水好无聊”。

  尽管如此,青年返乡事例正不断见诸报端:嘉义县梅山乡,叶佳旺和叶纯佟兄妹将茶叶与茶文化结合,打造“鹭露茶居”品牌;台东县布农青年胡克纬,组文化团队传承部落文化……有台湾媒体称,近十年来,已有成千上万青年陆续返乡务农或创业。

  “走出这个门我要来返,返去我的故乡我的家门……路上景致我陇无心通留恋。”知名歌手伍佰20多年前创作的闽南语歌曲《返去故乡》,时至今日仍在台湾社交网络平台引起返乡青年共鸣。

  “青年返乡要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廖誌鑫说,虽然艰辛,但也乐在其中。(完)

【编辑:李骏】

台湾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