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草圣于右任与北投“梅庭”寓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台湾写真:草圣于右任与北投“梅庭”寓所
2010年01月15日 0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位于台北市北投溪的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梅庭”故居日前对外开放,大门入口柱上“梅庭”二字是于右任亲手题字。 中新社发 曾嘉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台北一月十四日电 题:草圣于右任与北投“梅庭”寓所

  中新社记者 曾嘉 陈立宇

  位于台北市北投溪的历史建筑“梅庭”,曾是有“一代草圣”称号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寓所。原本闲置多年,市政府耗资新台币近两千万元整修后,日前正式开馆,并推出历史建筑常设展,向民众免费开放参观。

  在台北市政府观光局安排下,“梅庭”志工黄伊莉带记者走进这座耄耋老屋,了解于老前辈的晚年生活。

  日式建筑见证战争岁月

  “梅庭”建于一九三0年,房子依山势呈城垛式,从北投溪方向看为两层楼面,但从正面中山路看则是一层。整个建筑地板面积三百三十五平方米,加上外面庭院的面积八百平方米。

  “建成初期为日本高级军官住所,与台北县金瓜石的太子宾馆和阳明山的草山行馆是同期的,特点是地上为日式和风建筑,地下为西式钢筋混凝土,为防空洞。”黄伊莉说,“梅庭”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岁月,所幸并未遭到战争损毁。

  大门入口柱上“梅庭”二字是于老亲手题字。为何称“梅庭”?于家后人对确切原因也不清楚,但推测他很爱梅、兰,可能因此命名。“在一月七日开幕当天,于右任三子于中令特地从美国洛杉矶赶回来,与台北市长郝龙斌在庭院中种植梅花留念。”

  目前馆内规划历史建筑常设展,介绍“梅庭”的日式建筑结构;观光局也把其规划为旅游服务中心,与附近日据时期留下的建物、造景,北投温泉博物馆和绿色图书馆等,让民众到北投体验颇具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物。

  避暑、避寿、避关说

  “于先生来台湾后,居住在台北市青田街寓所,这里主要是他避暑、避寿、避关说的时候来住。” 黄伊莉告诉记者,于老来台后担任“监察院长”,因为要弹劾一些不法公务人员,就可能遇到有人登门为不法者讲情,为躲避那些关说,于老先生会来这里;有时候为躲避别人为他祝寿,以及避暑等原因,也会来这里居住。

  在客厅走廊,照片拉近参观者和于先生的距离。包括在大陆时期,一九四一年和罗家伦、刘延涛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合影;在大陆协办学校的照片;来台湾后,担任“监察院长”,参加艺文活动,与张大千先生合影;在高雄港遥望大陆的照片;以及一家人合影等等。“这位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他是于先生的侄孙。”黄伊莉指着照片说

  她告诉记者,自己本来对于老先生并不熟悉,“但当我读过于老先生的事迹后,发现于右任是一位革命家、一位有风范的政治家,更是集草书大集的书法艺术家。”

  “一九六四年于老去世时,人们打开他的保险箱,发现只有一张借据,是一张为了儿子出国读书向别人借钱的借据。”黄伊莉感慨,于老先生一生清风亮节,没有留下任何有形资产,但留给世人的典范和文化的保存,价值是无限的。

  雅贼盗于老墨宝

  起居室规划成于老的书法展室。“这张大书桌是根据于先生生前使用的样式复制而成的。书桌上于先生简介是文化大学教授王士仪特别撰写的,让大家能够更清楚地认识于右任先生。”黄伊莉介绍说,“这里有一副于老先生写给刘延涛的字,出自论语;这是于先生行书,唐朝孟浩然诗句;‘后天下之乐,铸大道之行’,看起来有点怪,比较不对称,可能是随性写来,也是给刘延涛先生的。”

  刘延涛曾担任于右任秘书,协助于老创办“标准草书社”,收集很多标准草书字体,再把它归类出版《标准草书》,“现在不少书法爱好者学习草书,都要看这本书。”

  黄伊莉表示,看这些书画,于先生对于大陆的思念,从他字里行间表露出来。

  在茶憩小室,两个温泉排水孔显示在日据时期曾是温泉澡堂,现在这里规划为游客休息室。墙上原本挂有一副于老草书杜甫的《秋兴八首》,但开放没几日就被偷走了。

  黄伊莉无奈地说:“可能是有人很喜欢于先生的书法。虽然是复制品,但是版权还是很贵的,我们以后会加强有关安全工作。”(完)

    ----- 台湾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