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篮协也玩“国奥队” 长期集训是壮举还是荒诞?

2011年03月11日 16:0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利用长期集训培养年轻队员 是独辟蹊径还是重蹈覆辙

  ■ 本报记者 张健强

  篮协恐怕要做出一项“填补世界篮球行业空白”的创举——组建篮球“国奥队”。众所周知,足球因为在奥运会有年龄限制,所以才有以适龄球员组建国奥队的说法。但篮球从未有过年龄限制,篮协何故突然有此近乎荒诞的“壮举”?

  这支国奥队将以现在的U19男女篮为班底,每年在北京集训8到10个月,逐渐成为国家队的预备队,甚至可能取代国家队征战2016年奥运会。此举充大行“锦标主义”,等于将中国足球在2002年前后走过的错误道路重走一遍。错误最大的价值是告诉大家不要再犯,然而篮协似乎认为别人走不通,不等于自己走不通。

  信心从何而来?

  自去年12月正式组建后仅两个月,U16国青男篮就取得了土耳其邀请赛的冠军,这也是中国篮球取得的首个国际大赛冠军。这次夺冠也坚定了篮协利用长期集训培养年轻队员的信心。

  去年的U17世青赛,国青男篮历史性地获得第7名,U17女队则获得第3,平了历史最佳战绩,这些都让篮协对组建国奥队有了信心。

  在篮协看来,国内大部分俱乐部对青年队的投入都有限,许多年轻球员打不了联赛,进步并不明显。如果把这些有前途的年轻球员集中起来,给他们创造更好的训练条件和后勤保障,更有利于他们进步。“中国篮球的人才其实非常有限,不抓在手里不行。把他们集中起来,找一个好教练带队,是一个好方法。”篮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时在接受采访时确认了这一说法。

  据胡加时介绍,中国篮协两年前便已经启动了备战2016年奥运会的相关工作,国奥队成立标志着备战工作正式走上轨道。

  质疑:青年队成绩好的不只是篮球,足球也是。其中原因众所周知:以大打小。越是低龄级别赛事,成绩效果越明显。如果说是集训的原因,那只能说人家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还在上学。

  每年青年联赛,篮协的组织都如走过场一样,没心思搞基础的训练,反而想走捷径。试问,集训成才者能有多少?当年足球最风光的一代,最后都泯然众人。

  前景值得看好?

  对这支国奥队的前景,中国篮协和一些青年队教练十分看好。“两支国青队最近两年的发展为国奥队成立打下了基础,在两位主教练范斌和王桂芝的带领下,队员们在技战术上有了长足进步,成绩也不错。”胡加时表示。国奥队将以这两队的教练和队员为班底,同时补充一些暂时不能进入国家队却有潜质的年轻队员。胡加时表示:“国奥队成立后,队员们进行长期集训,以赛代练。我们希望这支国奥队能延续国青队的良好表现。”

  为保证这一点,篮协还会对国奥队进行特殊照顾,比如再有东亚运动会或者东亚锦标赛等不重要的比赛时,国奥队将代替国家队出战,以积累比赛经验。

  不过国奥队也并不一定能代表中国参加2016年奥运会,胡加时说,伦敦奥运会后,中国篮协将会对国奥队和国家队评估,“哪支球队好,就以哪支队为主,另一支球队为辅。”胡加时说,“国家队和国奥队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质疑:很难想象专职搞体育的人会说出如此业余的话,太小看天下英雄了吧?体育,其实根本没有一定能出成绩的途径。你只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提高出成绩的概率。所以,此举也不过政绩赌博工程而已,依然还是走捷径的思路在作怪。其实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他们有这么做的权力,但能否建立一个问责制,如果你出不了成绩,你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集中培养效果几何?

  原来国家队层面就有国家队、国青队和国少队几个梯队。目前篮协是以国青队为基础,换了个国奥队的名字,同时再从各俱乐部青年队抽调精英,组建一支特训队。等于在原来3支国字号的基础上扩充了集训人员,并增加了一支球队。

  4支国字号队伍,每支算30人集训大名单,一共就有120人了,俱乐部的精英基本能一网打尽。选取精英集中培养一直是传统思路。这个方式在中国最擅长的小球项目取得过巨大成功,但那些项目普遍是国际上投入不够的体育项目。

  篮协看到了俱乐部在青年队投入不力的局面,但却想不到如何解决,所以采取集中制。但这样的培养方式真会有效果吗?

  质疑:没经历过职业联赛考验的球员集中集训备战奥运会,培养出来的只会是“同质化”的球员。青年球员的成长往往充满各种风险,受伤、性格问题、懒惰等等,都会让天才消失。这些年,“伤仲永”的事件并不少。

  而篮协这种“锦标主义”的行为,等于放弃了职业联赛水平的继续提高,重新搞集中打国际比赛的方式。对俱乐部建设的“坏处”,远远大于培养球员的“好处”。此外,如果球员因伤无法继续篮球生涯,这个风险是篮协自己背,还是扔回给俱乐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