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西安交大校长激情演讲:大学要培养体育精神

2011年04月15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115周年华诞之日,面对全校师生、校友和来宾,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充满激情的演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校长身体力行 倡导体育精神

  嵇辉是西安交大航天航空学院大二学生,在他的眼里,校长郑南宁是位“可爱”的长者。“记得大一军训的时候,有一次,同学们惊奇地发现队列中居然多了一位身着迷彩服的老人,和我们一起训练。后来才知道,他竟然就是校长!”

  关于校长郑南宁的故事,即将毕业的电子系学生崔金也是记忆深刻。去年10月,郑校长亲自带领学校几百名国防生去秦岭里面野营拉练。同学们是坐着大卡车过去的,而郑校长和部分老师则是一路骑着自行车过去的,有好几十公里的路程呢。

  “郑校长只要不出差,每周都会在学校操场跑两三次,每次10圈左右。”这在西安交大校园,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让体育运动伴随你们全部的大学生活,让体育精神的追求成为你们的习惯。”西安交大的大一新生们全都清楚地记得,去年他们刚入校时,校长对他们的寄语是“在体育精神的追求中成长”。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体育精神对年轻人的心智成长和行为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郑南宁如此阐述自己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西安交大倡导体育精神,就是要让体育精神回归到人才培养中去,让体育精神伴随大学生的全部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快乐学习的环境。”

  丰富体育课程 组织专项社团

  2010年年初,西安交大启动了体育教育改革,在原体育部基础上成立了体育中心,突破传统教育教学任务,体育中心被赋予了群体竞赛、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体育俱乐部或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等更多内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要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充满激情地生活和学习。”郑南宁希望通过周到考虑和细致安排,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经常有一点大的体育活动,每天能坚持一点小的锻炼”。

  目前,西安交大开设了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西安交大设置的体育项目很多也很时尚,除“三大球、三小球”外,还有街舞、肚皮舞、健美操、拉拉操等,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分班上课。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首先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除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外,西安交大还重点关注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兴趣参加一两个体育社团。体育中心的老师除承担体育教学外,还要根据专业特长,作为教练到体育社团指导学生运动。据不完全统计,西安交大目前共有足球、篮球、壁球、赛艇、自行车等40多个项目的体育社团,近半学生加入其中。

  嵇辉大一时就参加了学校球迷联合会,“每人加入一两个体育社团是学校对新生的要求,刚开始也许带有点强制性质,但是参加活动多了,慢慢地就真有兴趣了”。此外,西安交大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坚持几十年从未间断的早操锻炼制度和课外8学分制等。

  派驻体育教师 指导学生锻炼

  从2006年起,西安交大在本科生中实行“双院制”管理,即专业所在的“学院”关注大学生的学业教育,住宿生活所在的“书院”侧重于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互补。

  结合对学生的“书院制”管理,西安交大提出“体育学业导师制”,大力推行体育教师进书院。2010年3月,学校把体育教师分成8个组,分派到8个书院担任学业导师,负责组织学生的重大体育活动和经常性体育锻炼。嵇辉兴致勃勃地介绍道:“我们书院从上学期开始开设快乐运动课,每个一年级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运动项目,每天下午4点至6点开展活动,每个项目小组都配有老师负责指导。”而崔金说:“我的手机里存着好几位体育老师的号码,一旦有需要,就能马上联系到老师。”

  被励志书院聘为体育学业导师的青年教师陈龙伟看来,从“体育教师进书院”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一年来他的工作用可以用5个字来概括,就是“累并快乐着”,训练虽然辛苦,而过程却是愉悦的。“到了书院工作量增加了,但跟学生的距离更近了,体育工作也更为专业,这让我更具有成就感!”

  “体育教师进书院对学生进行辅导,能使学生的日常锻炼更为科学,在大型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更为规范。”文治书院体育教师团队负责人贺京周说。

  (本报记者 杨 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