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探寻日本国民体质提高路:与体育成绩携手共进

2011年07月21日 09:29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说,今年年初时日本男足折桂亚洲杯,是因为其近二十年来在亚洲难觅劲敌。那么本周一,日本女足战胜强大的美国队,成为首支问鼎世界杯的亚洲球队,则是对日本之亚洲“体育强国”地位的最好正名。近几年,日本的优秀年轻足球运动员呈井喷式涌现。如较早登陆欧洲赛场的本田圭佑、内田笃人和今年赴欧新军宇佐美贵史。足球人才的兴旺,体现了日本战后体育改革的成功。事实上,不仅在足球方面,包括排球、网球、棒球、乒乓球等在内的体育项目,皆得益于日本逐步充实、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也得益于国民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在提高国民体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改善国民体质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范畴。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非常注重学校食堂提供午饭的营养,实施了那个很著名的“牛奶强国计划”。数据显示,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18岁男女平均身高分别达到170.8厘米和157.8厘米,已经高于中国。

  高招1

  用法律手段

  管理国民体质

  早在东京奥运会举办前的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了《体育运动振兴法》。其中的“体育”是指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进行的竞技比赛和体育锻炼,以营利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不在该法的调整范围之内。1964年12月,日本内阁又发表了《关于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对策》的决定,融合西方的法治精神和东方的国家主义,以法令的形式硬性规定了全民锻炼日、学校体育课时和必修体育项目。

  高招2

  学校午餐

  采取包伙制

  在日本,绝大部分中小学的校园午餐采取包伙制。因此,中午在校园周围绝对看不到学生们撒鹰似地出来吃饭的情景。这种包伙制度,日语叫“给食”。一般小学校给食的费用为每人每月6000日元(约合370元人民币),相对日本人的平均收入,十分低廉。

  这种制度还要追溯到二战期间。那时为了不使青少年体质下降,日本政府认为:由学校担当起午饭任务最为立竿见影,于是1940年颁布了《学校给食奖励规定》,推行学校无偿给食。战后给食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是在美国和联合国资助下完成的,所以午餐带有很强的欧美色彩。日本政府从营养成分和食物种类两方面对学校给食给予了严格的规定。

  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1.每餐206克牛奶雷打不动。2.严格按照儿童所需营养科学配餐,既为儿童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且不会发生因营养过剩造成的心脏、心血管等病症。3.一餐可以吃到如此多种类的食品,只有学校给食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加工才可能实现。

  高招3

  不得不说的牛奶计划

  说到日本国民体质的提高,就不得不说———“一杯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这个话题。二战结束,日本为了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首先从中小学校开始,实施了学生奶项目,从小培养饮奶习惯。当时日本学生奶的供应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主要是脱脂奶粉。以后随着国内奶业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全部使用国产鲜奶,同时又直接带动了国内奶业的发展。1954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学校午餐(给食)法》和《关于促进乳品业和养牛业的法令》,明确了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法律保障,国家财政对学生饮用奶全面补贴。据2003年统计,在日本接受学生奶供应的学校共有37,500所,学生共有1,280万,92.9%的学校(其中97.2%的小学、85.3%的中学)提供学生奶;92%的学生饮用学生奶(其中99.3%的小学生、79.5%的中学生);学校学生奶平均每周提供五次,年供给目标195日。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的供给量为每日200毫升,其他学校学生的供给量为300毫升。学生奶占整个液体牛奶市场份额的9%。

  日本体育发展史

  军国主义 遏制体育发展

  1872年,日本制定“国家教育制度”,体育便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当中。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体育观也只是完成了从养身论到身体论的发展。由于深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战争期间的学校体育教育仅限于徒手体操、道具操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二战结束前两个月,日本政府更是撤销了体育局,日本体育发展陷入尴尬困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