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奥运明星扎堆大运会 高校能否培养出体育尖子?

2012年09月15日 14:5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奥运明星扎堆大运会高校能否培养出体育尖子?
孙杨是大运会上最大的明星

  第九届全国大运会为期10天,将有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4个代表团,共有6196名运动员、教练员,1196名裁判员参赛,共设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定向越野、跆拳道、毽球、桥牌12个项目。比赛场馆和接待除定向越野外,均安排在天津市12所高校和海河教育园区进行。目前,各项赛事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本次大运会吸引了大批年轻的奥运明星前来参赛。其中包括伦敦奥运会上勇夺2金1银1铜的泳坛猛将孙杨、北京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银牌得主张琳、北京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刘子歌。除了这几名泳坛名将,伦敦奥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金牌得主陈定与伦敦奥运会女乒单打亚军、现女单世界排名第一的丁宁也将出战本届大运会。

  不久前,伦敦奥运会刚刚拉上帷幕,相比起来,本该略显黯淡的大运会却因为这些奥运明星的相继亮相,变得星光熠熠,因此,也吸引了大批观众与媒体的强烈关注。伦敦奥运会的热浪尚未退尽,大运会又接踵而来,这些刚刚在奥运会中满载而归的运动健将们再次齐聚天津,将为观众奉献一场体坛盛宴。

  高校能否培养出体育尖子?

  不可否认的是,与星味十足的奥运会相比,大运会上的明星运动员毕竟只占少数。但这些还处于大学阶段的年轻人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大运会是一个大学生展示运动技能与体育精神的舞台,来自于校园的他们,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与诸多媒体连篇累牍大唱赞歌的欧美国家校园体育比起来,中国的校园体育则很少受到称赞,甚至面临着“体育人才培养与教育系统之间脱节”的质疑。“学生运动员”还是“运动员学生”,这个概念总是被提及。专业运动队培养出的运动员是否有资格参加大运会,“纯大学生出身”的运动员是否具备参加大运会的实力,这些问题到底怎样去理解和回答?

  首都体育学院院长、中国大体协副主席钟秉枢认为,中国体坛一直把“大运动量训练”视为法宝,在经济条件落后、科学训练手段低下的条件下,用多于别人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来弥补训练条件的简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本身也有弊病,既容易造成运动员伤病,使他们厌练、不能练,也耽搁了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本应接受的教育。从而,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系统发生脱节,运动员素质和出路的问题、培养效益低和高淘汰率等等问题也就出现了。

  “体”回归“教”是趋势

  21世纪中国校园体育运动到底该如何发展?钟秉枢认为,中国的校园体育完全可以像欧美国家一样,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缩短训练时间,让运动员像普通年轻人一样拥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如今中国的体育运动员一般都是专业的运动员,由省队、国家队培养出来的,他们可能往往缺乏学术方面的知识,但在退役之后,才能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如此,便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2011年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纽约理工大学校长爱德华曾表示,大学里的运动员毕竟是学生,他们只是通过运动来锻炼领导力、团队合作、组织及时间管理能力,并保持健康,但他们最终不是职业运动员,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

  所以,培养优秀的各级各类体育人才,不仅是体育部门的事情,学校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1985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就已形成共识,决定形成一个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式”的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试点。从20多年的发展路线来看,在有些项目上,一些高校已经培养出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生运动员。这些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的相继涌现,充分展示了高校的教育平台优势,再加上体育教育的加强,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看到,体育回归教育是更大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的思路体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人们的视线除了关注金牌之外,更多的已经开始转向对运动员群体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的关注。由此,大运会承载了更多意义,人们希望在这里看到中国体育更加人文、更加多元的发展模式,也希望看到体育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的更好结合。

【编辑:张曦】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