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超引进日韩球星多次失败 折射联赛竞争力下降

2013年02月01日 14:23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阿内尔卡、德罗巴逃离中超的新闻仍在持续发酵。昨天,日本国脚岩政大树表示,已经拒绝了大连阿尔滨的高薪邀请,因为留在日本J联赛才更有前途。品牌美誉受损的中超,近来多次欲引进日韩球星的尝试都宣告失败。事实上这些年来,中超可以买来遥远的欧美、非洲的大牌球星,但在国际转会市场却很难打通近邻日韩的通道。日韩球员一再对中超的高薪邀请说“不”,他们都认准了一个理——来中超混只有钱途没有前途。

  据岩政大树说,大连方面的邀请很具诱惑力,优厚待遇使他有些怦然心动,“但为了能够代表日本参加明年的巴西世界杯,还是留在日本更为妥当。”如果说岩政的话还略显客套,那么前几天直接拒绝北京国安的韩国国脚洪正好的话就有点难听了,“我根本就没打算来中超踢球,这让我的心情很糟糕。如果去不了欧洲联赛,我只选择留在韩国踢球。”从经纪人口中还一度爆出,为了引进另一名韩国国脚郭泰辉,国安与鲁能两家俱乐部相互竞价,结果这名球员转会沙特阿尔沙巴布队,其经纪人表示他根本没考虑到加盟中超。据悉,阿尔滨队等几家中超球队本打算从沙特阿尔希拉尔队引进韩国希望之星俞炳守,但后者则明确答复,基于联赛水准和足球环境的考虑,他不会选择中超。他的父亲直言:“我一直教育孩子,千万不能见钱眼开,一定要追求自己的足球抱负。只有进入高水平的职业联赛,才能更迅速地提升实力。”

  执教杭州绿城的前日本国家队主帅冈田武史,曾一度希望凭借自己在日本足坛的人脉与威望,将远藤保仁、大久保嘉人等昔日爱将招至麾下,但两人却只能对恩师说抱歉:“中超的竞赛水平以及动作的粗野令人担心,与其冒险到中超混点钱,还不如老实待在日本联赛放眼未来,争取能有更多机会获得国家队主教练的关注,何况在这里踢球也赚得并不少。”目前中超球队中没有一名日本球员,2011赛季深圳队引进的卷诚一郎、乐山孝志,是近20年中国顶级联赛中唯一引进的日本球员。至于韩国球员,目前也仅有金英权、赵源熙与金东进等寥寥几人。对那些处于上升期的日韩国脚来说,选择方向只有两个:要么留在本国联赛,要么赴欧洲踢球。除了澳大利亚、朝鲜与一些中亚国家之外,中超几乎已无法再在日韩等其他亚足联成员协会中找到合适人选。本报记者 黄一可

  记者述评>>>

  中超尚不能满足

  别人金钱之外的追求

  按理说,中超提供的工资足以算是高薪,同为东亚近邻,在文化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也更为接近,但为什么一边是日韩企业疯狂开掘中国市场,另一边却是日韩球员对中超集体漠视,明摆着挣大钱的机会也不要?其实,与那些已处于迟暮之年才来华淘金的欧美球星不同,一批处于职业上升期的日韩球员更有追求,中超在其眼中是水平不够的联赛,他们为了长远的职业规划不是选择去更高水平的欧洲联赛,就是留在亚洲排名前两位的日韩联赛。

  在欧美足球强国,人才过剩需要输出,球员的新陈代谢也异常迅猛,这也是中超还能够吸引一些欧美球星的原因之一。虽然日韩足球近年来也频出人才,但更多地都是向欧洲联赛输出,这也是日韩足球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选择。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和高手过招才会提高水平,与低手较量无益进取。很多日韩球员如果选择来中超踢球,便会面临一个很现实的尴尬——很可能进不了国家队。因为在国际足坛中超缺少关注度,日韩国家队的教练大多会选择在欧洲踢球的球员。期待有更好发展的日韩球星都会将进入国家队作为职业目标的第一位,因此中超要请动他们便不是砸钱就能办成的。相比于羸弱的中国队,日韩两队已是世界杯与奥运会的常客,当上国脚意味着在国际赛场会有更高的曝光度,这让他们更容易进入欧洲球探的视野,从而获得更高的平台与更丰厚的合同。

  从球员近年来的旅欧大潮与国家队的出色成绩看,日韩足球已经不屑于与亚洲球队为伍,选择了“脱亚入欧”。中超目前只是在重复日韩足球发展的老路,仍处于一个靠引进球星来充斥门面带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也许中超豪强的金元足球已撼动了日韩联赛的霸主地位,出于自我保护意识,日韩不愿意向中国输出球员也很正常。不过,中超也不需妄自菲薄,至少职业球员再次成为一个很能挣钱的行业,这足以让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踢球,这有利于中国足球人口的提高。在一些中超豪门的带动下,各方已充分认识到狠抓青训培养人才才是根本,未来的中超不仅不需要日韩球星来装点门面,向欧洲联赛输出球星也值得预期。本报记者 黄一可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