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2朝“全运老臣”眼中的中国体育变迁

2013年09月02日 2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沈阳9月2日电 题:12朝“全运老臣”眼中的中国体育变迁

  中新社记者 司晓帅

  “姥爷你现在比我出名,天天这么多记者采访你,都没人理我。”

  2日,正在篮球训练馆内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篮球比赛的辽宁男篮后卫张庆鹏,一边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开着玩笑,一边接受老人对他腕部红肿处的医治。“我姥爷绝对是全运会上的‘活化石’,他参加了全部12届全国运动会。”

  张庆鹏口中的姥爷不是他的亲外公,而是辽宁男篮队医杨宗群。

  一届不落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全国运动会,今年73岁的杨宗群将大半辈子都献给了体育事业。54年前,他的首届全运会之旅在北京开始,不过他的身份不是队医,而是辽宁队射箭运动员。

  “白背心、白短裤、白球鞋,这是我在开幕式入场时的装束。”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杨宗群说,“那时运动员的服装很简单,当我们的方队从北京工人体育场主席台走过时,心情非常激动。”

  杨宗群回忆称,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射箭运动员用的是“牛角弓”,就连靶心也是用钢笔画出来的。后来“国际弓”传到中国,但训练器材的需求量很大,我们的体育设备厂只能用竹子仿造“国际弓”给运动员。

  一运会后,辽宁省对运动队进行了调整,射箭队被取消,出生在医生世家的杨宗群被迫转了行。在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他成为辽宁男、女排的队医,从此开始了他48年的全运“行医之路”。

  “二运会的排球比赛场地是沙土地,边线是白石灰画的,现场观众要坐在水泥台上。”杨宗群说,因为是土场,运动员救球时常会磕出血,止血是经常事,但队医的装备只有绷带和简单的药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体育场馆设施越来越先进,队医的装备也越来越齐全。杨宗群指着场馆内的装备间,“像现在我们队里的保温箱、电疗机、止痛喷雾剂都让队医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1979年,中国重回奥林匹克大家庭,全运会也成了选拔奥运人才的重要“基地”。“从那时起,全运会场馆越来越国际化、运动员的装备更齐全,运动员的营养调配更加科学,他们的成绩也就越来越好。”杨宗群说。

  不过近年来,全运会变成比拼地方经济实力的舞台,奢华的开幕式、豪华的新场馆成为运动会的卖点,竞技体育本身却被渐渐忽视。

  “有人说全运会对于中国体育已不再重要,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杨宗群说,全运会应该找准定位,要把注意力重新聚焦到竞技上来,“竞技体育则应以全民体育为基础,所以我希望本届全运会提出的‘全民参与、共享全运’能延续下去。”

  排球队、体操队、足球队、田径队、篮球队,杨宗群48年的队医生涯经常轮岗。中国体操世界冠军李月久、“东方神鹿”王军霞、中国男篮“神投手”吴庆龙都曾得到杨宗群的照料。

  现如今,王军霞已为人母,吴庆龙也成了辽宁男篮的主教练,已年逾70的杨宗群又跟张庆鹏、杨鸣、韩德君等“80后”的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跟这帮孩子已经非常熟了”,杨宗群指了指正在训练的球员们,“他们有的叫我姥爷,有的叫我杨爷,还有的干脆叫我头儿,和他们在一起很开心。”

  “但毕竟运动场上需要活力、需要激情,我一个老头子和他们在一起不是太协调。所以,十二运会之后我将正式卸任。”说到此,“杨爷”眼角已泛起泪光,“54年了,说心里话,真舍不得。”(完)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