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足球联赛20年升值17倍 地产若撤资将陷入困境

2013年12月02日 09:02 来源:大连晚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曹鑫宇

  除了大赛中的成绩,还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中国足球职业化20年以来的成败得失?上周末,第四届中国足球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重头戏——2013年版《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则从一个世俗的、甚至有些功利的角度回答了开篇的那个提问。

  答案让人很纠结。这份报告显示,2013年中超总产值达到了17.8亿元,是1994年职业化首年的17倍,年增长率为20%,甚至超过了我国GDP的同期增长率。但整体而言,中超依然是一个亏损的联赛,2013赛季16家俱乐部亏损总额达到了惊人的2.64亿元,是上个赛季的三倍多。

  花钱很给力,挣钱太无力。仅从这个层面说,20年的职业化改革,中国足球始终和成功无缘。

  一些利好

  中超价值涨涨涨

  尽管中国足球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但其基础、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还是一方值得开采的金矿。过去20年间,这个中国足球最顶级、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大体育联赛的价值始终在上涨。

  据《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披露,2013年中超联赛总产值为17.8亿元。而1994年职业化之初,甲A联赛的总票房约3000万元至4000万元,冠名费用1032万元,总产值约4000万元至5000万元。扣除物价涨幅,2013年的总产值是1994年的17倍,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中国GDP的同期增长率。

  联赛升值的直接受益人自然是球员。《报告》显示,1994年,甲A国脚级球员平均薪资为30万元左右。2013年,中超国脚级球员平均薪资为300万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国脚级球员的收入20年来至少上涨了5倍。

  中超公司总经理朱琪林介绍说,2013年,中超公司的整体收入几乎是去年的一倍,这是中超联赛品牌价值回升的直接体现,“2012年中超公司给各俱乐部的分红为360万元,虽然今年的决算还未出炉,但今年这笔分红将不少于600万元。”

  一片惨淡

  多数球队赔赔赔

  600万元分红,多乎哉?不多矣!且不说英超最后一名每年都能拿到2650万英镑的保底收入,就算跟中超大多数球队的亏损相比,这些分红也少的寒碜。

  《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披露,2013年中超联赛俱乐部总体收入达到16.16亿元人民币,总支出为18.8亿元人民币,亏损高达2.6亿元,亏损数目竟然是2012赛季(0.82亿元)的三倍多。

  看似红火的场面掩盖不了中超多数俱乐部都存在的经营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广州富力和大连阿尔滨是16支球队中经营状况最差的,两队的投入均超过1亿元,但收入都不足3000万元,属于严重亏损。特别是富力,亏损额高达1.5349亿元,拿到了并不算光彩的第一名。

  而中超16强中,仅有广州恒大和辽宁宏运做到了盈利,盈利数目分别为8590万元和1795万元。恒大除了超过1亿的票房之外,还有逾3亿的广告收入,加上周边商品销售,2013年的总收入在5亿元以上。相比之下,辽宁宏运虽然达到盈利,但依靠卖掉杨旭与于汉超所获得的转会收入达到4000万元,占了俱乐部收入的70%以上,依然不是健康可持续的模式。

  一种声音

  地产足球悬悬悬

  对于中超大面积亏损的结论,“中超之父”郎效农并不认同,他认为,“这一计算仅是简单的俱乐部收支账目的考量,而未将俱乐部的诸多综合收益计算在内。比如富力,虽然账面亏损额高,但如果将由投资方占据的球队冠名等收益按照市场价补齐,这一结论可能就不成立。”

  统计中超各俱乐部投资人后我们会发现,16家俱乐部里有15家为房地产企业或涉足房地产,只有申花的主要投资人是玩网游的。“批地”才是这些投资者经营足球的核心思路,足球只是投资方生意的形象代表而非主营业务。“和十几年前一样,不少集团搞足球的目的就是向当地政府要地要政策,要来地就搞房地产,这个收效最快,挣的钱用来补贴足球,达不到目的就不搞了。”有业内人士不无失望地告诉记者。

  此前曾有机构测算,广州恒大每投资足球1个亿,大约会有15个亿的经济效应回报,这或许就是郎效农所说的综合收益。但问题是,房地产与足球的联姻不可能天长地久,在国家从宏观层面收紧对房地产的调控情况下,一旦失去了房地产的“强力供血”之后,中国足球将去向何方呢?

  对此,《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承认,“这些公司受到政府政策变动影响较大,一旦撤资或者减少投入,球队会立刻陷入困境。”

【编辑:金鹏飞】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