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4长跑热度依旧 厦门马拉松吸引全国大学生

2014年01月03日 09:3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1月2日清晨的厦门,天刚蒙蒙亮,鼎沸的人声便透过薄雾从滨海的国际会展中心那边传来。再过不久,2014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就要从那里鸣枪起跑。尽管起点处的近8万名选手起跑前没能等到阳光射穿那层薄雾,但沿途的美景应该能使他们感到不虚此行。在“厦马”的第十二个年头,主办方特意将路线进行微调,使得闽南的骑楼文化和另一侧的海景尽收眼底。最终,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女选手迪巴巴从24609名参加全程马拉松的选手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并以2小时21分36秒的成绩打破了女子的赛会纪录。随后,晚15分钟出发的肯尼亚选手马里科以2小时08分06秒的成绩夺得了男子冠军,39岁的他也成为中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中最年长的冠军。

  大学生参赛

  不能将马拉松妖魔化,应鼓励学生多参与

  2014年的厦门马拉松赛,与其说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倒不如说是多个比赛和活动的集合体。这一届“厦马”,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一站、海峡两岸城市马拉松赛、轮椅半程马拉松赛等6项赛事于一体,这其中,全国大学生马拉松邀请赛很是吸引眼球,这次邀请赛首次由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联合主办,参赛运动员以全国“985”高校大学生为主。

  说到大学生跑马拉松,恐怕有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猝死”或者“体质差”,这确是一部分实情,但却远非全部。在本届厦门马拉松赛中,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25所高校代表队的83名大学生选手参加了邀请赛,而这还只是受邀请的选手,并不包括自己报名的大学生。“像‘北马’、‘上马’这样的赛事,参加的大学生通常能够达到三五千人。”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说。

  几个意外的悲剧,造成了人们对大学生跑马拉松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正如在全社会中一样,马拉松在高校校园中也很受欢迎。“在我们学校,每天在操场上跑步的同学非常多,学校也会定期举办长跑比赛。”本次参赛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赵文辉说。王大卫也表示,目前专为大学生举办的马拉松比赛数量也在增多。

  对于大学生跑马拉松的安全问题,王大卫表示既要量力而行,又不可因噎废食,“不止是马拉松,在别的运动中也出现过猝死的意外,甚至就连不运动的人也有可能猝死,不能将马拉松妖魔化,”王大卫说,“而且越不运动的人体质越差,更何况跑步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水平,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

  马拉松发展

  国内赛事氛围和文化培育,还有上升空间

  在今年厦门马拉松赛开始的前一天下午,国际田联主席拉明·迪亚克亲赴厦门,授予了厦门马拉松“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称号,这也是“厦马”连续第七年获此称号。和“厦马”一起,“北马”、“上马”等一系列高水平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开展,反映了马拉松运动在中国越来越火的态势。2013年,国内共举办马拉松赛事39场,参与人数超过75万人次,而在2014年,又将有7个新增的马拉松赛事加入到中国马拉松大家庭中。

  随着比赛水准越来越高,中国的马拉松爱好者们也终于可以挺一挺腰板,试着比较一下国内的马拉松和以往遥不可及的柏林马拉松、纽约马拉松等知名赛事之间的差距。王大卫表示,由于目前国内的马拉松通常由政府主办,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来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因此在赛事保障、服务等方面能够不逊于外国的知名赛事。例如本次“厦马”就准备了320座移动厕所,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不文明现象。

  “不过,在马拉松氛围和文化培育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王大卫说,“国外的比赛,报名的三五万人几乎都是参加全程马拉松的选手,而国内赛事全程马拉松的选手所占比重还达不到这么高。现在最重要的是吸引人们参与,所以我们也设置了半程、10公里、5公里等项目。马拉松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求大求全。”

  发令枪响四五个小时后,跑在后面的选手也相继抵达了终点,阳光也在此时驱散雾气倾洒在厦门岛上。尽管最终的成绩有所差别,但喜悦还是洋溢在“蝙蝠侠”、“超人”等每一位参与者的脸上,这种喜悦,也只有跑过才会尝得到。“厦马”过后,2014年还有45场马拉松赛事。新一年,跑起来!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