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马拉松赛作弊花样千奇百怪 高奖金引人铤而走险

2015年11月04日 11:55 来源:福州晚报 参与互动 

  考试有人作弊,跑马拉松也有人作弊?事实证明,为了名次和奖金,真有人豁得出去。据英国多家媒体报道,在上周举行的肯尼亚内罗毕国际马拉松赛中,28岁的男运动员朱利叶斯·恩约古就通过作弊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并因此拿到7000美元奖金。

  在长达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比赛中,朱利叶斯在最后1公里才从观众中间“溜”进赛道,最终“轻松”夺得第二名。不过比赛结束后,他由于“身上没汗”被裁判盯上,同时还因涉嫌诈骗奖金被警方逮捕。

  跑完马拉松,身上却没汗

  据英国《卫报》报道,赛会官员之所以怀疑朱利叶斯成绩有假,是因为他在跑完全程马拉松后的表现太过“轻松”。在比赛的最后一段距离,朱利叶斯毫不费力地超过了气喘吁吁、原本处在第二位的选手。而且,本该已跑完近42公里的他,居然连一滴汗水也没流,这实在太不“科学”了。

  赛后,裁判将他控制,而朱利叶斯极力辩解,他甚至脱下鞋子展示自己脚上的水泡,证明自己确实跑完了全程。然而赛事总监易卜拉欣·侯赛因表示:“我从头到尾都跟着领跑集团,一直没看到他。”

  最后赛会确认,朱利叶斯是在比赛的最后1公里,才从体育场外的人群中悄悄溜进了跑道,不仅他的名次和7000美元奖金要被取消,他还被警方逮捕,面临欺诈罪的指控。

  这也不是马拉松赛场第一次出现作弊丑闻了,两年前,还是在内罗毕国际马拉松赛中,就曾出现过女子选手作弊的事件。由于马拉松赛事奖金水涨船高,不少比赛冠军奖金已达3万美元,难怪许多人“铤而走险”。突然跑出个“世界纪录”

  肯尼亚的这个朱利叶斯已经算是胆大,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混进赛道,但有人更是“厉害”,一不小心就把世界纪录给破了。

  据《今日美国》报道,在去年11月9日进行的美国齐克莫加马拉松比赛中,31岁的女选手塔巴莎·汉密尔顿一举夺得女子全马冠军。然而当赛会官员检查数据时,“奇迹”出现了。塔巴莎登记的成绩是2小时55分钟39秒,然而她在半程计时点留下的时间是2小时6分钟51秒。也就是说,剩下的半程马拉松,她只用了49分钟就顺利完成。

  在当时,半程马拉松的世界纪录也才58分钟23秒,她比世界纪录还快了近10分钟,而且还是在已经跑了21公里的情况下。而根据过往记录,她的最好成绩也不过4小时25分左右,而在2013年的一项比赛中更是用时超过6小时。随后,赛会经过审议,认定她成绩作假,便取消了塔巴莎的比赛成绩。

  奥运冠军也“搭便车”作弊

  作弊行为不仅在业余赛事中层出不穷,甚至在早期的奥运会比赛中也出现过。

  在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弗雷德·洛兹第一个跑过终点,随后还和罗斯福的女儿合影留念,但就在准备颁奖时,观众和其他选手举报了他的作弊行为。

  事实上,当洛兹跑完14.5公里后,就因为体力不支退出了比赛,随后他搭上了自己教练的顺风车往体育场开去。约18公里后,车子半路抛锚,自感体力恢复的洛兹又下车继续往终点跑去,并最终获得“冠军”。

  真相曝光后,洛兹表示自己只是“看到观众把自己当成胜利者而欢呼,想开一个玩笑”。但“玩笑”的结果就是他的金牌被赛会收回,并且遭到了禁赛处罚。

  国内马拉松成作弊“重灾区”

  归根结底,马拉松的作弊方式无非两种,抄近路(走捷径、搭便车等)和替跑(交换号码牌、芯片等),这两种方法都曾在厦门马拉松赛上出现过。

  2010年,厦门马拉松就曾发生过“集体舞弊”案,涉嫌作弊而被取消成绩的人数高达48人。据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有的选手一个人佩戴两块甚至更多计时芯片,替人参赛。有的参赛者则费尽心机偷乘交通工具,以便获得更好的成绩,取得高考加分等利益。

  2014年,《东南早报》等媒体又曝出了厦门马拉松赛的“接力”替跑丑闻。当年比赛结束后,组委会将获奖选手名单在官网上进行公示,很快就接到了不少网友举报。最终组委会确定,有3名业余组选手作弊,而且都是通过“接力”完成了比赛。东方

【编辑:岳川】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