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专访冬奥会口译员:跨越文化鸿沟,让世界“更团结”

专访冬奥会口译员:跨越文化鸿沟,让世界“更团结”

2022年02月16日 16:3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北京冬奥会)专访冬奥会口译员:跨越文化鸿沟,让世界“更团结”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 题:专访冬奥会口译员:跨越文化鸿沟,让世界“更团结”

  中新社记者 朱晨曦

  “不敢说自己是身经百战,但第一次坐上北京冬奥会代表团团长大会的译员席位时,我的心还是扑通扑通地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教师沈洲榕近日对记者说。

沈洲榕为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担任翻译(左四) 受访者供图
沈洲榕为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担任翻译(左四) 受访者供图

  2021年9月,沈洲榕选调北京冬奥组委奥运村部延庆冬奥村场馆运行团队工作。在延庆冬奥村,沈洲榕一方面担任冬奥村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的总联络人,另一方面担任冬奥村的语言服务专家,为冬奥村各个业务领域提供译审支持,并为国际高级别礼宾和代表团团长大会担任翻译。

  冬奥村的语言工作不同于传统的翻译。传统翻译行业通常要求译员保持中立、隐身,而作为冬奥会的语言服务者,常常需要明确站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翻译策略,帮助交流双方跨越文化上的鸿沟。

  比如,中国传统春联中的“福”字按照传统习俗要倒着贴,沈洲榕在向国际奥委会官员翻译时,将“福倒了”表述为“the luckiness is coming down(福到了)”,准确表达出其中的一语双关之意。

  谈及在北京冬奥会上做口译的感受,沈洲榕表示,自己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做口译时的紧张仿佛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以前做口译我只是充当了中间人的作用。而这次我作为北京冬奥的一份子参与其中,不再是游离于沟通双方的一个角色了,我感受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沈洲榕看来,口译员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一个“传声筒”,而是沟通交流、识别文化差异的专家。在国际奥委会官员来冬奥村第一次场馆踏勘时,沈洲榕协助场馆运行团队与国际奥委会沟通协调。在翻译过程中,他帮助双方提炼对方关切的重点问题,提高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对于译员来说,不仅要了解讲者的意图是什么,还要了解听者的期待是什么。”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近日曾到访延庆冬奥村“10秒”中医药体验馆。在体验馆内,巴赫受邀在两个白球上留下纪念话语。巴赫将第一只白球写给了中医药体验馆。而对于第二个白球的纪念对象,志愿者们“出谋划策”后给出的选项均未能让巴赫动笔。沈洲榕在这时建议,不如写给延庆冬奥村。巴赫听后便欣然下笔。“解读文化、解读情景、解读服务对象的期待,也是口译工作的一部分。”沈洲榕表示。

  在被问及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沈洲榕表示,自己的服务对象中,只有少数人是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大多数人则具有非常多元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英语口音。“他们的句法、用词、思路和以纯英语为母语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花更多的精力。”

  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其英文表述是“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沈洲榕认为,其中的“Together”一词,正好与奥林匹克格言中新加入的“更团结”(Together)相同,蕴含了人类“同舟共济”之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自然灾害,每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我认为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同奥林匹克格言是非常契合的。”沈洲榕表示。

  北京冬奥会是“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后的首个冬奥会。眼下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团结。对于在冬奥会上的口译工作,沈洲榕表示,“包括译员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参与国际交流。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主体性,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为交流和互动架起一座桥梁,让世界be together(更团结)”。(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