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别把葡萄酒文化弄得酸文假醋

2013年12月09日 11: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现在有不少明星喜欢品酒,几乎可以说:戏演得越差、琴弹得越糟、歌唱得越难听,对葡萄酒的研究越深。却说北京某时尚杂志刊登一篇《××的杯酒人生》(隐去其名),有这样一段描述:“当××褪去了明星的光环,先为自己小斟一杯已在冰桶里醒了一会儿的白葡萄酒,然后将鼻翼凑近把闻,忖度着说:‘有黑醋栗味儿’……”看到这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把白葡萄酒放入冰桶是为了醒酒吗?白葡萄酒怎么会有黑醋栗味儿?究竟是怎么“把闻”出来的?按照常识,把白葡萄酒放入冰桶是为了冰镇,以期降至适当的饮用温度;如果为了醒酒,则需换醒酒器,而不是用冰桶。不过,由于白葡萄酒并没有太重的单宁酸,往往不太需要醒酒。事实上,大多数红酒也不需要醒酒——就怕醒上个把小时,连酒体也散架了,仅有的果香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另外,不知这位明星喝的是什么品种的白葡萄酒,一般来说,黑醋栗味儿通常是赤霞珠红酒的典型香气。

  对于《××的杯酒人生》涉及的常识性错误,完全可以理解。难以理解的是:某些自封或被称为“专家”的人士,也流行以专家的身份半瓶子晃荡。比如前不久的一次饭局,旁边坐着一位名片上印有“国际认证高级品酒师”的专家,打开手机不停地刷屏,让大家欣赏他在某酒庄的留影、与某酿酒师的合影……好不容易等到上酒了,他终于收起了手机,但嘴巴并没有停止,依然滔滔不绝,给斟酒的服务员上课:“杯子不对!喝勃艮第红酒,应该用勃艮第杯。这种杯你让我们怎么喝?你们餐厅……”我很想请教这位“国际认证高级品酒师”:在Riedel(奥地利酒杯制造商)尚未制作出第一只勃艮第杯之前,也即1958年之前的近千年,人们是用什么杯喝勃艮第红酒的?

  按照有关专家的讲究,即使酒杯上对——用勃艮第杯喝勃艮第红酒、用波尔多杯喝波尔多红酒,恐怕喝起来也不轻松。比如拥有220万粉丝、注册名称为“×酒课堂”(隐去其名)的某大V,就有这样一条微博:“舌尖品尝甜味,两侧品尝酸味,舌根感受苦味。这样一口酒在口腔中停留时间要达到12秒,前1-5秒舌尖感受甜味,5-8秒舌头两侧体味酸度,8-12秒舌根判断苦味、单宁的感觉。品尝间隔几分钟让舌头休息,或吃些小吃调节下味蕾。一款好葡萄酒会让两腮膨胀,一款劣酒会使两腮收紧。”喝酒还得卡秒表,这样喝累不累呀?本人喝过许多劣酒,也没怎么记得两腮收紧;偶尔也喝过一些好酒,并没有感觉两腮膨胀。我很想知道:喝75分的红酒是不是比喝95分的红酒会使两腮收得更紧一些?喝1982年拉菲是不是比喝1983年拉菲会让两腮膨胀得更鼓一些?如果一款好酒会让两腮膨胀得像扁桃腺发炎,我宁愿改喝蒙牛牛奶。

  两腮无论收紧还是膨胀,真正的专家似乎必须把酒吐掉,而不能咽下去。比如CCTV某节目请来一位专家现场盲品5杯葡萄酒,从第一杯开始,每一口都是漱漱口(不知在口腔中停留时间是否达到12秒),然后便吐掉——节目组似乎事先已在桌子下面备好吐酒桶。关于吐酒这个环节,貌似专业,但其适用场合,通常是酒款较多的专业品酒会,本意是避免摄入酒精太多,以免影响嗅觉和味觉,乃至影响到正常思维,对后面的酒款产生判断上的失误。但这期节目的盲品环节总共只有5杯酒,每杯只喝那么一小口,摄入的酒精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影响到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吗?作为一个葡萄酒专家,难道连这么点酒精量都容纳不了吗?我凭直觉认为,一口酒只有喝进肚子里,才能有更全面的体验。我喜欢那种浑身热乎乎的感觉,向往那种醍醐灌顶、直达心田的痛快。

  目前,从明星到专家,大家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把葡萄酒文化搞得无比矫揉造作。我们给葡萄酒加了太多太多的酸!文/陈耀明

【编辑:刘虹利】

>葡萄酒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