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刚节目狂砸赝品被疑不少是真品 持宝人讨说法

2012年08月20日 10:42 来源:楚天金报 参与互动(0)
王刚节目狂砸赝品被疑不少是真品持宝人讨说法

  日前,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和北京某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而一些收藏家在反复观看展览后报料,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质疑

  “真品”被砸让人心疼

  在《“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上,一些藏家边参观边叹息,甚至有人说:“他(王刚)可真敢下锤。太可惜了!真让人心疼。”

  有十几年收藏经验的北京藏友张远芳,站在一件“当代仿品”“乾隆款珐琅彩开光山水纹双象耳瓶”前连连叹息:“你看这上面的蓝釉料,得是当年进口的蓝宝石,只有宝石釉才会发出这种光亮;这粉彩画得多好,得是大师级画家的手笔……赝品不可能用这么昂贵的原料,有这么精湛的工艺。当代人想做出这种水平的瓷器,那得好几个大师通力合作才行。你做胎,他做釉,我画粉彩……得费多大劲!”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则说:“古代工匠都是手工制作,所以艺术品比例上有些区别,甚至画得稍微歪一点儿是正常现象,画得笔直才叫奇怪。这里的‘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我敢为我的言论负法律责任。”“其实打一开始,很多人就看出那个瓷器是新的,虽不值钱,也是个挺好看的物件,砸了可惜!”北京的一位藏友说,而看过电视里砸下的这一槌,一位古玩店的店主也是火冒三丈,“没听说古玩界有这种‘砸宝’的传统,要是遇到个赝品上手就砸,那清康熙年间仿明成化的瓷器,现在还能流传下几个?大家都知道,潘家园古玩市场90%的货是赝品,总不能把潘家园古玩市场也砸了吧?”

  回应

  绝不会砸错东西

  这些在藏友们看来“极不负责任”的评语究竟出自谁手呢?记者了解到,《天下收藏》节目每一期都有三名客座嘉宾。其中既有马未都这样的著名收藏家,也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叶佩兰、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张宁这样的“学院派”,还有北京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张茹兰这样的“官方”人士,同时也不乏像北京华晨拍卖公司董事长甘学军、太平洋拍卖公司艺术品市场总监胡智勇这样的“实战派”。其中“露脸”次数最多、同时也是“终审判官”的则是香港永宝斋老板翟健民。针对众藏家的质疑,《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韩勇和“终审判官”翟健民的态度都很明确:“我们绝不可能砸错!”

  韩勇告诉记者,虽然观众在节目当中只看到三位专家,但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专家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来自专业机构的专家,如博物馆和文物局的鉴定专家;二是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多是拍卖公司的业务带头人;三是高端艺术品行业当中的经纪人。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5位专家鉴定,并且实行一票否决。而且我们是把最有把握的瓷器拿出来做节目,绝对不会砸错东西。”

  反响

  持宝人要讨说法

  自己的“宝贝”被砸,而被砸瓷器的真假之争又日益激烈,那么持宝人作何感想呢?吕献珍是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的成员,虽然自己就是陶瓷鉴定专家,但在2008年,他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瓷器”在节目被当做仿品砸掉了。直到今天,他都“不服”。

  “当时,一位朋友问我借一件元代的玉壶春,说去参加一档鉴宝节目。他跟我说,节目请的是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人。我对自己的瓷器有信心,同时也相信这些专家能看明白,就借出去了。没有想到,节目请的专家最后把我的瓷器给砸了。”瓷器被砸后,吕献珍拿着碎瓷片到很多机构做过科学鉴定,结论证明这瓷器是“对的”。吕献珍告诉记者,那件元青花当年是他花58万元收的。“那个品种在目前的考古中是比较少的了,而且是个完整器。几百年的文物,老祖宗留下来的,一锤子给砸了,谁不心疼啊?!如果它还在,现在至少价值上千万。我到今天都认为我的瓷器没问题。瓷片我还留着呢,有机会我会去牛津大学做权威鉴定。”

  思考

  对民间藏品不能一砸了事

  按照电视节目中的说法,现场“砸宝”是为了“去伪存真”,但一些电视观众怀疑,其真实意图恐怕还是为了赚取“眼球”。从事教育工作的刘先生也对该电视台这种处理赝品的方式有些意见,“如果用赝品冒充真品来牟取暴利,肯定是有违道德的欺诈行为;但在买卖双方知情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交易,则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更令他担心的是,目前节目中采取“暴力手段”,恐怕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保护文物意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告诉记者,用锤砸的这种方式处理民间藏品,不仅极大伤害了民间藏家的感情,还造成了瓷器的大量外流。“对这些民间收藏最大的抢救和保护,就是对它们认可,先别忙着否定、忙着砸掉它们,安下心来好好研究,必要的时候引入科学鉴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据《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

  链接

  鉴宝典型纠纷案例

  田黄石事件

  2004年9月11日,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对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当时的现场鉴定专家是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给这方寿山田黄冻印石开出了180万元的高价。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观众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该书刊有一件与《鉴宝》栏目中质地、形状、印记相同的田黄印石,而该宝物的持有人正是靳志忠。靳志忠事后承认,出现在那期《鉴宝》栏目中的田黄冻印石和书里的那方是同一件,不过物件并不归自己所有。此后,靳志忠从公众视线中销声匿迹。

  青铜镜事件

  2007年初,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活动。其间,一面据称曾被陈逸飞(著名油画家)等人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礼仪小姐展示时不慎摔落在地,当场碎裂。

  后来,据专家披露,那面铜镜其实并不为大多数专家看好,只因铜镜所有人陈凤九另外还收藏了几面有价值的铜镜,所以才破例让那面铜镜登台亮相。至于铜镜值100万美元的说法,也是陈凤九的一个朋友说的,并不可信。铜镜被摔碎后,央视工作人员和现场专家立刻对铜镜进行了更为慎重的鉴定,并将实际价值跟陈凤九进行了沟通,最后,陈凤九也同意不再追究此事。只是,公众再也无从知晓破碎铜镜的实际价值。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