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电影节活动规模全面升级 合拍片受片商青睐

2014年04月24日 09:5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走过4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近两年的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影人来说,这一届电影节的作用尤为突出,促成了众多合拍片的启动;对普通参与者来说,今年展映单元在综合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些专业环节,其他环节还有待丰富。

    活动规模全面升级

  活动规模是衡量电影节影响力最直观的指标。从总体上看,本届电影节共设置开、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七大主体活动,以及华语电影新焦点等四大相关活动,累计活动内容达110多项,超过1000家中外电影机构、30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有239家境内媒体1039名记者、66家境外媒体205名记者参与报道,直接参与电影节人数达100多万人次。天坛奖评奖吸引88个国家和地区的837部影片报名参赛,其中国际影片682部、国内影片155部,较之上届,报名影片增加306部,国家增加32个。

  吴宇森领衔的天坛奖评委来自6个国家,代表了东西方审美与态度,体现了专业性和权威性。

  合拍片受片商青睐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本届电影市场实现签约项目32个,签约总额105.21亿元,比上届增长20%。签约项目涵盖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

  电影节期间,合拍片成为中外片商们最青睐的宠儿。有媒体统计,电影节一周就诞生了14部合拍片,堪称合拍片摇篮。

  在这些已经曝光的合拍片中,中国的合作对象除了美、法、韩等国之外,还新增了泰国、新西兰、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类型上也多以宏大、魔幻、动作题材为主。不少合拍片冠上了著名国外电影人的头衔,投资上也是向“大片”看齐。

  论坛名人多交锋少

  配合中外电影合作的大趋势,今年的电影论坛仍旧请来了不少国际著名电影人进行现场交流。

  3场主论坛从中外电影产业亟须破解的各层面问题入手,邀请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和内地及台湾的17位著名导演、制片人、公司运营官和专家教授担纲演讲嘉宾,有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也有合作策略与资源共享机制探讨,旨在为中外电影全方位合作开辟新机遇新途径。

  从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始,每年的电影论坛都会邀请不少圈内电影人进行交流,对当下最受关注的电影议题展开讨论。只是这种讨论往往以积极正面的调子为主,对于出现的问题有触及,但浅尝辄止。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大概是本着尊敬东道主的自觉,很少直接给出实际意见。所以这样的论坛往往是名人很多,正反意见的交锋却少,对热点真正展开激烈讨论的情况也不多见。

  中国电影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已有国内电影人发出反省之声,如果今后论坛能够对这方面的声音也予以关注,将会显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展映环节专业

  4月15日至24日,展映活动在北京33家影院及学术机构进行,共设置15个展映单元,放映600余场次。今年的展映片排片方式优化,购票渠道比往年显得方便、通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保留一直深受影迷喜爱的“连映”单元外,今年新增的几个展映单元显示出电影节在选片上的专业性。5部修复影片《地下》《劳工之爱情》《新女性》《小城之春》以及《万家灯火》一票难求。《时空恋旅人》《离巨星20英尺》等文艺片和纪录片的展映,也令看惯了商业大片的普通影迷真正有了“过节”的感觉。

  嘉年华待丰富

  本届电影嘉年华开辟了中华世纪坛和怀柔两个会场,活动区域较往届进一步扩大,实现了主城区和郊区兼顾。

  不过嘉年华的互动性仍然有待提高,以展板为主的展出形式已经延续了几年,未免有些陈旧,也缺少参与性。另一方面,丰富的电影幕后元素还可以有更多展现,但需配备专业人员予以讲解。京华时报记者聂宽冕

【编辑:蒲希茜】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