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禁住团组“镀金”后更需发展文化精品

2014年07月15日 14:3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场地靠重金,观众靠组织,门票靠赠送,当地媒体零报道,回国后却“盛况空前”……上周,文化部发出禁令,坚决制止国内各级各类艺术团组、个人到金色大厅等国外著名演展场所“镀金”,引发极高社会关注度。

  一纸禁令背后,是漫漫十余年“镀金”路。一路走来,各类“奇闻趣事”交相上演——

  豪掷两三万欧元,租的却是金色大厅“垃圾时间”;演出票越来越难送,当地大使馆及华侨没兴趣,就送中餐馆厨师,厨师不愿来,就送洗碗工,要么就在金色大厅门口送票,附带送小礼物;如果实在没人来,不同演出团体就会充分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轮流当观众……据中国驻奥地利使馆统计,2013年约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含个人)进驻金色大厅,但真正的观众却寥寥无几。

  “镀金者”也会与时俱进。随着登临金色大厅者“泛滥成灾”,联合国总部、巴黎教科文总部等高大上的国际场合,也渐渐被开发成“镀金胜地”,打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幌子,动辄花费数百万元,演一场回国后,便有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大肆宣扬。

  说起来,确实该为“镀金者”的心理素质点个赞。自己演,自己乐,自欺欺人搞个啥证书,费尽心机地弄个啥官员签名,甚至干脆仿冒签名,然后“衣锦还乡”,自吹自擂、自抬身价……一幕幕“神剧”上演,一掷千金,谁来埋单?除了不差钱的“土豪”作陪,恐怕就要靠千千万万辛勤工作的纳税人了。

  有一点很奇怪,虽说媒体曾多次曝光此类事情,但“镀金”潮势头不仅未减,反而愈演愈烈,据说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就像搞旅游,当地有“地接”,专门帮助做策划,保证专业。原来,这背后隐藏着一条利益链——评职称,算绩效,升学考试,升官发财,诉求五花八门,但都会因为虚假的金色光芒而加分。

  如此一来,变味的“走出去”,将大雅之堂变成庸俗秀场,日益玷污着艺术的纯洁度、虔诚度,损害着国家的艺术尊严。当然,最大的“功效”是铺就了捞取名利的温床,最终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肌体中深层次的病灶:虚假浮躁、形式主义、急于求成、追名逐利。

  一纸禁令,斩断利益链条,而“净水”行动之后,水如何继续流,才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文化战略,不能因噎废食。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无论大小,都尤为重视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从唱遍大江南北的《江南Style》到火爆荧屏的《来自星星的你》,新一轮“韩流”强势来袭。还有备受追捧的英剧《神探夏洛克》、美剧《纸牌屋》……无不承担此重任。

  事实上,中国也有不少艺术水准过硬的优秀文化产品、艺术团体,名正言顺地在海外赢得了赞誉。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真金”,漂洋过海“走出去”,折服人心“走进去”。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