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访《节俭中国人》总导演:冲突制造共鸣与思考(3)

2014年09月28日 09: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除了展示达人们节俭生活外,节目本身和拍摄过程中有哪些一样非常节俭的情况吗?(比如拍摄器材使用、剪辑风格等)

  肖兴瑞:其实在策划初期,我们就已经确定了“节俭办节目”的方向,比如说:拍摄地点的选择上,我们舍弃了大城堡的概念,而选择了普通公寓楼;从装修家电的购买,我们是全部购买了二手电器翻新再利用;在拍摄器材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最终选择的是一款性价比颇高的视频以及音频设备,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做出最好的节目。

  中新网: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向社会传达怎样的价值观?你们自己有什么感受呢?

  肖兴瑞:我们这个节目主要是想传达不同年代、不同阶层的人所持有的节俭观念,通过观念的碰撞让极端的节俭行为变得中和,让点状的节俭观念变得全面,让不好的节俭观念变得健康,让被迫的节俭变成习惯节俭、成为本能。并且通过不同层面的任务设置去体现这种多元化的节俭,比如说从“零元一天”告诉大家金钱的来之不易,“穷游”任务告诉大家没钱也可以想办法玩的开心,再到后面的“以物换物”,告诉大家节约能源、物尽其用。这些都是为了告诉观众,节俭是一个多元化的价值观,我们感谢每一位选手在我们每一集节目当中带来自己的真实情感,带来新的碰撞,这些矛盾是现实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也是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

  中新网:每周一期、展现一天生活的播出方式,会不会担心播放战线拉得太长?

  肖兴瑞:这个担心是没必要担心的,我们在前期一天一集是因为前期要交代的事情太多了,要观众熟悉这些选手生活的一个大概背景,到了后期会出现两天一期,甚至是多天一期的情况,我们会跳过一些已经展示的,或者说是重复的东西,所以我们保证每一期的任务是崭新的,选手的矛盾冲突点也是崭新的,队内之间以及队队之间的矛盾也会层出不穷,观众肯定不会视觉疲劳。

  中新网:有网友反映,像王真那样节俭有点本末倒置了,您是怎么看的呢?

  肖兴瑞:其实每个人节俭观念形成的背后,都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对于王真来说,她一家七口人,有两个孩子,家庭负担比较重,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长期的家庭重担让她变成了今天电视里的那个“极品抠门鬼”,这是鲜活的,随着大家对她的了解,我相信大家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她代表了一大批这样的人群,再者,随着节目的进行,一个这么抠的人会蜕变成什么样子呢,她能走多远呢,这也是大家想看到的。

  中新网:您认为,在节俭和保证一定生活质量上,应该如何平衡?

  肖兴瑞:节俭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观念,我们追求的是大家养成节俭的习惯,它与追求生活质量并不冲突,“节俭”应该是买一块钱的商品跟买一万块钱的商品一样,都需要货比三家、都要追求性价比、都要做到物尽其用。所以随着人们物质、精神需求越来越高的同时,节俭的观念是伴随着变化的,是不冲突的,这也再一次说明节俭是多元化的。

  中新网:现在社会上,年青一代有时不太注重节俭,这就与老一辈人淳朴节俭的作风产生了矛盾,您怎么看待这两种生活方式?

  肖兴瑞:首先两代人的节俭观念不一样是很正常的,因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其次,节俭观念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睿智的老百姓可以发明出很多巧妙的节俭术,让人应接不暇,感叹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最后,我们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惊喜的看着节俭达人们时不时蹦出的节俭术,深刻地感受着节俭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消费理念以及一种生存本能的同时,也看到了《节俭中国人》这档节目的无限前景。


【编辑:李萌】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