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袁阔成造就评书“全身艺术”

2015年03月03日 10:44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

  昨天早起习惯性地打开微博,发现了一支支蜡烛,这蜡烛是给袁阔成点的。显示器这边的我,半晌没反应过来,脑子里一下子被袁阔成塞得满满的。

  祖父眼睛不好,他的晚年基本是和收音机一起度过。记忆中的夏日午后,半个西瓜,一个汤勺,穿着跨栏背心的一对祖孙,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方盒子: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误入白虎堂、智取生辰纲、闻太师西征、姜子牙封神……这一个个故事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每每半小时结束都怅然若失,那曾是多么大的乐趣和幸福。直到今天,我的160G容量的iPod中,依然存着袁阔成先生讲的《三国演义》。

  出身评书世家的袁阔成自幼习书,14岁就登台演出。在曾经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生计,袁阔成经常奔走于京津地区,往来于东三省,短打书《十二金钱镖》《五女七贞》等成为他的入门作品。建国后他开始带头说新书,不管是《小二黑结婚》还是《吕梁英雄传》都被他演绎得饶有趣味。

  他是评书艺术改革的带头人,首先撤掉书桌,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因袁阔成从小就练摔跤和武术,他在说武侠书时能够加入很多肢体的动作,惟妙惟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袁阔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成为评书史上评价最高的三国题材评书。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每一名评书迷都梦想穿越回汉朝,哪怕亲眼看看关公的刀或者诸葛孔明的扇子。评书在没有互联网、看电影奢侈的年代,袁阔成编织了绕梁三日的恢弘遐想。单凭一张嘴,诸多历史人物一一重现,滚滚长江东逝水,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之中的英雄气概长留心间。甚至可以这样说,评书是诸多少年的英雄主义启蒙——纵然还未曾领略“新丰美酒斗十千”的纵情,多少也有了“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隐约蠢动。

  袁阔成把评书“杂言传播”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将上堂声必扬”“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这些仁义礼智信的方方面面从一个说书人的口中传出,形成了很多人幼小心灵中最初的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评书作品中,很多时候会加入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点评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让曾经的那些故事仿佛并没有离开我们太远。

  评书的深层次价值源自于拿来主义的懒人信息获取方式,人们不愿自己去阅读,甚至不愿自己去思考,而评书就扮演了服务懒人的角色。如今《百家讲坛》取代了《电视书场》,易中天、纪连海依然扮演着说书人的角色——在老评书艺人逐渐逝去、书馆冷清的当下,评书换了一种形式依然活着。

  评书的红火不会再回头,经典的段落定格在曾经,但永远回味并非坏事。当下,人们“不识唐宗宋祖是哪一朝皇帝”是常有的事,但问及三国,史实也好,演义也罢,却很少有荒谬绝伦的。袁阔成没有留下一名亲传弟子,在他自己看来是一生的遗憾。而袁阔成的成就已经远远大于收得几名弟子、出过几本回忆录。    (吉安冰)

【编辑:李萌】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