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年轻态纪录片走红: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年轻态纪录片走红: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2020年01月15日 10:18 来源:文汇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网生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以超高评分成为跨年“黑马”,片中书籍卖断货

  “小众”不再“小众”的秘诀: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本报记者 张祯希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一部网生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收获了极高口碑。这部在哔哩哔哩网上刚刚播完的作品共五集,由演员胡歌担任旁白,聚焦的是编辑、装帧师、翻译、书店老板、绘本作者、旧书收藏家等爱书人的故事。上线至今,这部纪录片收获了超557万播放量以及3.6万个弹幕,在知名影评网站上更是拿下9.3的超高分。

  更令人欣喜是纪录片的后续效应——片中提到的一些冷门书籍,被青年观众放入了购物车。在纪录片第一集上线的第三天,作家袁哲生的小说集《寂寞的游戏》便在出版社官方淘宝店卖出700多册,在当当网上更是断了货,临时紧急加印8000册;同样一度断货的还有中华书局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在纪录片更新期间,这部作品售出千余册。

  与网红主播、偶像明星动辄千万级的带货能力相比,图书千册的销量并不惊人,但让冷门纯文学以及历史书籍在热衷发弹幕的年轻一代中走红,足以证明纪录片的文化穿透潜能。在业内人士看来,《但是还有书籍》是继《我在故宫修文物》后,又一部用青年审美打开市场局面的纪录片佳作,其背后传递出这样一个市场信号:所谓青年观众好评多多的“网感”,绝不是指低姿态的迎合,而是基于文化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

  在书籍的奇幻漂流里,打捞爱书人艰辛、迷茫、幸福的时刻

  《但是还有书籍》这个有些古怪的片名,来自文学家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同名诗歌——人是纤弱的,但保存着人类智慧、文明与情感的书籍永存。有意思的是,《但是还有书籍》展现的恰恰是为这“一笔一画的希望”付出的人们。“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我们希望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捕捉和书有关的精彩故事,向编舟者致敬,为爱书人点赞。”纪录片总导演罗颖鸾导演说。

  “书籍,从一诞生,就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从作者的书稿,到文字翻译,再经编辑和设计师之手成册,接着进入书店、图书馆,而后流转到二手书店和淘书人手中……《但是还有书籍》用五集的结构,展现了这场“奇幻漂流”,大结构下是感人的幕后故事。第一集《书海编舟记》中关于编辑的故事就吸引了不少观众。2005年,古籍出版社编辑俞国林,在一本书里发现了一页郑天挺手写日记。这一发现让编辑经验丰富的俞国林如获至宝:要知道,郑天挺是西南联大总务长,与当时不少大家往来,他的日记无疑是了解抗战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线索;更重要的是,当年市面上并未出版过郑天挺的日记。俞国林在联系郑家后人后得知,郑老的日记足有一箱,不但保存完好,且时间跨度近十年。只是,日记毕竟是私密记录,家人不同意出版。被拒绝的俞国林并未放弃,他一次次前往天津,拜访郑老的儿子,后来两人甚至成了逢年过节不忘问候的忘年交。多年交往积累下的信任与情感,让郑家人最终松了口。2018年,《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经过多轮释读、考订、校对后问世。而这,距离俞国林初次看到日记,已过去13年。被誉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出版背后,有职业的坚守,也有人的温情。

  最令观众感动的,是《但是还有书籍》中爱书人有情怀、有性格,甚至是有血性的瞬间。一对80后小夫妻lulu和蜗牛,开着车跨越了11个省市,将“流动书店”开进城市与乡村的各个角落。在农村设摊时,一些扛着锄头的村民踌躇着不敢打开崭新的书籍,lulu鼓励大家:“这里的都能看,书就是希望它被看。”这句话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底;女儿诞生后,绘本作家“熊暗”为自己改名“熊亮”,并且一头扎进儿童心理学研究,改变风格,开始了明亮可爱的童书创作。“幼吾幼”的他希望为孩童创造出丰饶的精神家园;为了出版小说《寂寞的游戏》,沉默内敛的编辑朱岳联络各方关系帮忙推广,甚至一气之下将以“冷门”为由拒绝帮忙的哥们拉黑。这群性格迥异的平凡个体,因为对书的热爱显得生动不凡,让人们在快时代里感受到缓慢阅读的意义。

  内容惊艳、传播老练的年轻态纪录片,正成为市场新宠

  过往,纪录片的核心受众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近年,内容、传播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一批“年轻态”纪录片频频“出圈”成为网红。走红于青少年云集的视频网站,收获大量讨论弹幕,赢得年轻人点赞的《但是还有书籍》,正是“年轻态”纪录片中的典型案例。好看之外,这部纪录片的走红,也提供了一个小众纪录片内容、形式、传播的有益范本。

  《但是还有书籍》并非幕后纪录片团队首部聚焦“书”的作品,之前该团队制作了纪录片《书迷》。与前作相比,《但是还有书籍》在内容上进一步“出圈”——除了出版圈内公认的“老师傅”外,纪录片中亦加入不少圈外爱书人的故事。用光影记录下都市人的阅读热情,在网络上开出“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的文学女青年;在哔哩哔哩专门分享阅读笔记、拥有39万粉丝的“up主”小隐……这些爱书人的故事,是阅读碎片化时代,读书体验发展、变迁的最生动注脚。

  在呈现形式上,纪录片也进行了创新探索。区别于传统播音腔,为《但是还有书籍》担任旁白的,是首次为纪录片配音的演员胡歌。纪录片团队认为,用富有个人色彩的声音,增添内容产品的“人格化”属性,是当下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一大趋势。这样的配音选用确实成为纪录片的一大亮点,有观众评价,胡歌的配音犹如友人向你娓娓道来,很是亲切。同样让观众眼前一亮的,还有纪录片对动漫效果的运用,简约又充满文艺范儿的插画填补镜头难以捕捉的灵动体验,每集都有不多的短暂呈现,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但是还有书籍》在传播上,同样花了心思。纪录片上线后,胡歌便在个人社交网站上转发片花,为作品造势,明星自带的粉丝效应为纪录片完成了第一波受众积累。大众化的影视明星之外,青年文化领域的圈层传播同样重要。在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上,不少豆瓣红人也对该片进行了推广。

【编辑:房家梁】

文娱新闻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