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全安获奖看内地电影集体势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从王全安获奖看内地电影集体势衰
2010年02月24日 15:50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60届柏林电影节大幕落下,再次西征的王全安擒获编剧银熊奖,被他视为“父亲”的张艺谋再次败北。一热一冷之间,足以引发人们对内地电影的诸多深思。

  王全安三年前凭借《图雅的婚事》摘得金熊,比之今年摘得编剧银熊似乎来得更“顺手”——新作《团圆》打破了柏林电影节开幕片难获奖的惯例,这一褒奖也是对中国电影人原创力的特别肯定。两次出征,两获大奖,这对王全安来说已经是一份骄人的成绩单,但对内地电影呢?

  认真算来,王全安三年前的金熊、贾樟柯三年前的金狮恰恰是这三年中国电影人在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影展上拿到的最高荣誉,三年来竟再无一位内地导演在三大影展上夺魁。银熊奖对王全安是喜讯,但同样证明了国内电影人的乏力,尤其早期一度在柏林电影节风光无限的“父亲”张艺谋折戟更具有象征意义。《三枪拍案惊奇》这样的片子不仅丢掉了口碑,也丧失了“风骨”,唯一的亮点就只剩下国内票房和海外发行了,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商业,老谋子的名声还能撑多久?当然,获奖不是衡量电影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但它多多少少折射出三年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是否有些过度商业化?迎合、跟风、抄袭之作屡见不鲜,看似热热闹闹,佳作却越来越少。内地电影人是否已经在商业气息的裹挟之下集体势衰?

  王全安也面临窘境,当年多少人看过《图雅的婚事》?如今我们仍然为其《团圆》捏一把汗,这尊小小的银熊能否撬动市场?又有多少人能看到它?新锐导演张律斩获新世代单元特别奖的《河》命运又当如何?内地电影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有诸多原因,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电影的发行放映机制、观众培养体系远未成熟。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获奖与票房之间的割裂竟未得到根本改善,这多少让“电影市场越来越好”的判断苍白不少。一方面一些国产电影屡屡在国外获奖却无缘走入院线、乏人捧场,另一方面则是“大片”盛行、票房火爆却骂声不断,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国电影的一大遗憾。

  再看获得银熊的华语电影:陈俊霖导演、维姆·文德斯监制的台湾电影《一页台北》,香港导演罗启锐的《岁月神偷》均是票房口碑的双赢之作;沉寂多年的台湾电影已从《海角七号》、《九降风》等佳片开始复苏,而香港电影更是屡屡参加三大影展并形成了鲜明的“香港风格”,同时为内地的类型电影奉献了诸多佳作。相比之下,内地电影需要深思了。新华社记者陈鹏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