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李海峰:侨务工作处于涵养资源的战略机遇期

2010年12月29日 14: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李海峰:侨务工作处于涵养资源的战略机遇期

  中新社记者 张冬冬

  “这些年,特别是最近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访问,我更加强烈感受到,侨务工作处于涵养侨务资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谈起当前海外及国内侨情的新态势,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作上述表示。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海峰,历任大庆油田女子采油队指导员、共青团大庆市委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河北省副省长、国侨办副主任等职。2007年5月起担任国务院侨办主任,成为把握中国侨务工作的重要人物之一。

  已在国侨办工作16年的李海峰表示,侨务工作处于涵养侨务资源的战略机遇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外侨胞对祖籍国、对家乡、对侨办的感情空前高涨。二是一支更具活力、能够满足中国各方面需要的友好力量正在快速成长。

  “当前,新华侨华人成长期在快速缩短,他们中也不断涌现议员、市长等参政人士;华裔新生代渴望了解祖籍国、寻找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李海峰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将涵养侨务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任务来抓。

  视野和思路将更开阔、开放

  “有评论称这次‘十二五’规划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次再出发,我个人有同感。”李海峰认为,这体现在中国的开放由“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变,由让中国了解世界向更加注重让世界了解中国转变,由着眼把握国情谋发展向把握世情国情相互影响谋发展转变。

  她说:“在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时期,侨务工作视野和思路也要更加开阔、开放,站位更高,对世情、国情有客观的把握,对形势有正确的判断。”

  在李海峰看来,一是从工作布局上,要把握世情、国情、侨情发展状况。如围绕“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这一主线开展工作,通过侨务工作渠道,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是要加强与华侨华人住在国主流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她介绍说,华文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加拿大、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沟通合作机制;很多国家倡导多元文化,鼓励弘扬族裔文化,侨务部门要加强侨务文化交流工作。

  经济科技工作有三目标

  “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大局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李海峰表示,侨务部门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今后一个时期侨务经济科技工作有三大目标:

  ——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引荐一批华侨华人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有效引导侨资侨智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商业网络优势,为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服务。

  李海峰认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边推进,侨务经济科技工作也要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向沿边地区倾斜,做出示范效应和社会效果。

  实施精品文化战略

  谈及新近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访问,李海峰称感受到“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这一活动在海外侨社深受欢迎。她说,国侨办要实施精品文化战略,做大、做强、做精这一品牌,增强这一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她说,除此之外,还应探索依靠海外华侨华人文艺团体的作用,寻求与他们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海外侨胞走出唐人街,借助春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平台,将更多富含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内容呈献给当地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联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李海峰认为,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做大做强华文教育,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和发展,是侨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要做到坚持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开展华文教育。

  她强调说,除了办属各院校加强侨校特色,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外,还要注重发挥国内其他华文教育基地的作用;除了不断增加政府对华文教育的经费投入外,还要依托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华文教育;除了做好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在国内大专院校就读的华裔学生的联谊服务工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特性的内涵和体现,是海外侨胞灵魂的寄托,是海外侨胞与祖国血脉联系的精神纽带。”李海峰说,不论是从我们和海外侨胞的同胞情谊出发,还是从提高广大侨胞的中华文化素质和民族特性以及加强与他们紧密联系出发,都必须大力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郁菁】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