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橡胶王”雷贤钟之子向海南农垦博物馆捐赠物品

2011年10月09日 13: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三亚10月9日电 题:爱国华侨“橡胶王”雷贤钟之子向省农垦博物馆捐赠物品

  作者 张茜翼

  “这是父亲当年在海南开荒种橡胶树用的割胶刀、胶刮和锯子。”

  被称为“橡胶王”的爱国华侨雷贤钟的长子雷德万,继9月向海南省农垦博物馆捐赠12件雷贤钟生产、生活使用的重要物品之后,10月6日再向该博物馆捐赠68件其父亲的文史资料、生产工具等重要物品,并于8日充实展出。

  记者随海南省农垦博物馆馆长张爱莉一行,来到三亚南田农场雷贤钟的故居。雷德万整理出来的物品中,有雷贤钟从马来西亚带回的自行车的喇叭、马达、割胶刀、锯片,还有他使用过的钟表、笔记本和公文包等。

  雷德万悉数一件件物品,讲述父亲的故事。

  1923年,19岁的雷贤钟从福建到马来西亚谋生,后来在那拥有了橡胶园和林场。“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父亲在报上看到周恩来号召海外侨胞支援祖国建设的消息,又听说海南岛可种橡胶,决意回国。”

  1953年,他带领18名橡胶工人到海南岛考察,决定在崖县(今三亚)藤桥一带垦殖橡胶,并投资设立了“侨福垦殖公司”。由于国内橡胶树产量低,1954年,雷贤钟重返马来西亚物色优良品种。

  当时,国外敌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橡胶禁运。雷德万回忆道,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带着100多斤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长的芽条回国。“回国那年我才9岁,与兄弟姐妹9个一道,跟大人坐‘海后’号客轮,在大海上漂泊几个星期。当时带了大小十几个木箱,父亲带有小白兔做掩护。晚上不时给箱子洒水,后来才知那是给橡胶种子保湿。”

  “父亲带回来的18个品种的橡胶,都是当时国外优质品种,还带了芽接刀等工具回来,开创了海南芽接橡胶的先河。”雷德万说,父亲克服种种困难,在藤桥开荒种植橡胶一千多亩。

  雷德万拿出一大堆泛黄的老照片,点滴回忆父亲种植橡胶的艰辛与光荣。

  1956年,雷钟贤受周恩来邀请参加全国侨联大会。雷德万说:“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父亲时说他带的橡胶良种比带金子还宝贵,金子中国有,良种橡胶却很少,并赞扬父亲爱国奉献行为。时任农垦部长王震还专门宴请父亲。”

  1958年,“侨福垦殖公司”并入南田农场,称“国营南田农场爱国作业区”,雷贤钟任作业区副主任。同年,雷贤钟第一批种下的芽接苗橡胶开割。其中一个良种平均单株年产干胶6至8公斤,比海南本地实生树产量高4倍多。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各橡胶农场开始从南田农场引进良种,到1980年代,仅海南垦区就种植雷贤钟引进的良种200多万亩。 

  “父亲1984年11月病逝,在葬礼上,当地黎族同胞用鸣放粉枪的最高礼遇为老人送行!”

  雷贤钟只是众多带回橡胶优良品种的华侨代表之一。据调查,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华侨及归侨在海南岛投资建成的大小胶园有2443家,种胶106.65万株,其中开割59.34万株,干胶年产量约200吨。华侨所奉献的正是新中国橡胶垦殖事业初期最需要的良种和培植技术。

  在三亚侨务部门工作多年、任三亚侨联副主席的雷德万告诉记者,目前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广州、香港、美国等地,唯他一人留在南田,“我要留在这片父亲为祖国橡胶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

  南田农场的“雷公墓”是“橡胶王”雷贤钟的墓地,在几十棵老橡胶树的陪伴下,雷贤钟长眠于此。(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